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于海臣 《阴山学刊》2012,(1):124-127
教学目标的存在有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分。"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静态目标应具体体现为"涵养科学精神、问题意识的形成、基本研究技能的掌握和有效获取文献信息",这些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动态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于海臣 《阴山学刊》2004,17(3):109-112
让学生成为研究者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生产知识,另一方面形成一种不断研究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学生研究者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使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等发生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于海臣 《阴山学刊》2014,(5):103-107
大学作业的评价是大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以怎样的理念作为大学作业评价的追求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依据此课程的特点,它的评价方式应该充分贯彻“体验与成长”的理念,通过体验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现代教育的必然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军  于海臣 《阴山学刊》2005,18(3):110-112
人文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一度丧失,使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走向了异化。学校教育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本来乐趣,成为一个个考试的"机器",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何让人文精神回归其本来的家园,培养具有更加丰富个性和人性的个体,这是现代教育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