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悍妇”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一直作为众人否定的文学形象,但若分析悍妇产生的社会家庭原因、情感原因和时代原因,人们就会对悍妇的凶悍撒泼有不同的理解,她们并不是完全无理取闹,刁蛮耍横,而是对自身生存处境的极度担忧和绝望状态的孤注一掷,是对人性欲望的过度张扬和对不平等地位的极端抗争。她们的悍妒行为包含着对社会某些法规礼教的强烈抗争,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作品中的婚恋描写,会发现作家在自己情感之外,都把实用主义的婚恋当作社会常态而接受下来,因而无论是张爱玲还是奥斯丁,均拒绝了爱情的浪漫性。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一“悲剧”一“喜剧”的表现方式,则通向两位作家不同的心灵世界,并折射出各自所处的不同的时空背景。  相似文献   
3.
中美当代女性小说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相同的女权思想:弘扬女性主体意识,对男性的失望与反抗,肯定姐妹情爱,身躯写作。妇女必须通过寻找自我,认清自身价值,并且依赖女性之间的友情和支持,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与平等。  相似文献   
4.
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文学规律,使文学有了“可比性”。《飘》、《红楼梦》虽然成书时间相差很远,作者米切尔和曹雪芹的生存背景和文化差异又很大,但它们所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郝思佳和王熙凤却在出身背景、个人才能、自主意识、务实精神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不同的历史背景、爱情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又使两者同中有异。通过对东西方两个女性文学形象的分析,我们不仅发现了不同文化的深层规律,同时也引发了“妇女人格”这一崭新的文学命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