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何建津 《理论界》2011,(12):53-56
哲学作为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是指向人自身的反思思维。而作为反思思维,哲学首先给人以自知之明的智慧。自知之明不仅使人有敬畏之心,而且使人自觉到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佛教用"空"的观念揭示了人的自欺欺人这一特性之后,使人的命运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按佛的教导,禁欲离世、坠入空门;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欺欺人。这种更高层次的自欺欺人就是哲学形而上的真、善、美追求。这种追求既使人免于跌入佛门的虚无,又使人免于在世俗中堕落;既使人能够立足现实的人生,开掘出生命的潜能和创造性,又使人能反省到人性之恶、反省到人性的弱点和人的有限性;既使人深邃、清醒,又让人能找到精神支柱、心灵的家园和情感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和需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产品、劳动、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异化,形成了自己的资本批判逻辑;鲍德里亚则在《生产之镜》中力图用象征交换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劳动概念及其分析方法,重构一种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在解构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意歪曲,其资本批判理论只有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人”指的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哲学的“以人为本”,意味着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4.
何建津 《领导文萃》2012,(11):127-130
此次台湾之行,除了调研台湾公务员培训、进修,还亲身感受了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由于时间紧张,行程匆忙,此行虽然绕岛一圈,但只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所见所闻不过片鳞半爪。不过,多年的对立、隔绝使得绝大多数大陆人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  相似文献   
5.
何建津 《兰州学刊》2005,1(5):55-57,18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形成史上的一部关键性著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和秘密所在.该著作在哲学前提上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同时也给了费尔巴哈过高的评价;在批判黑格尔的哲学前提的同时,也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拯救了出来.马克思正是在继承、批判中超越了他的两位哲学前辈,提出了实践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哲学的视角来考察,资源稀缺性与欲望无限性的矛盾,其实是现实人的能力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探索实现人的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以形成人的多方面能力与合理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交换价值为核心的市场,相对于暴力和权力来说,是一条有利于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发展的优选路径,但它也可能导致现实人的能力片面发展,尤其是导致物质欲望恶性膨胀.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既要继续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又要注意把握市场的合理边界.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哲学探索活动中的“人”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理论活动始终围绕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部马克思理论实际上是一门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尤其马克思哲学,直接就是一种始终以“人”的问题为宗旨,探求人类解放道路的哲学。这可以从青年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探索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8.
何建津 《唐都学刊》2014,(3):102-106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和《莱茵报》期间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莱茵报》期间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使他意识到存在领域的问题比意识、观念层面的问题更有决定意义;费尔巴哈哲学颠覆了青年马克思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看法,而马克思对哲学本体论问题“什么是存在”的理解一开始就不同于费尔巴哈.当他从实践来理解什么是存在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完成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使他对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途径等问题都形成了与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9.
何建津 《学术论坛》2006,47(3):32-36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探索和创建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他对社会历史领域问题的思索,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这两个没有离开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形成马克思哲学和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市民社会作为其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有明确的内涵、外延和具体表现形式。市民社会具有唯物史观其他范畴所不具有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