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
区域金融(指目前我国行政区域内的金融活动)宏观调控一直是近几年来金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所探讨的热点问题。要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首先在理论上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区域金融宏观调控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理论前提和基础是什么?第二,区域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内容?制订这些目标的原则是什么?第三,区域金融的主体、对象以及运行的机制应如何确立?第四,区域金融宏观调控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一、一般的理论考察 首先,我们对区域金融宏观调控是否存在的问题做一界定。按照一般的理论概述,所谓金融宏观调控是指,金融宏观调控的主体通过包括经济手段(如存款准备金、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等)、行政手段(如计划、规模控制、机构管理等)在内的货币政府工具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继而控制和调节社会总需求及其结构和社会总供给及其结构,来达到刺激或抑制经济发展、稳定通货、稳定物价、保证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的最  相似文献   
2.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各国金融业普遍采取的一种较科学的管理办法。中央银行依据资产与负债的比例来安排全年货币供应量,有利于防止用增发货币的办法来扩张资产业务;专业银行在经营中按照资产与负债的比例进行管理,有利于促进资产与负债的结构协调和有效地防止经营上的风险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管理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微观企业制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经历了由统存统贷、差额包干、实贷实存到规模控制的过程,这对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也触动了以往的资金供给制。但是这种体制仍然不够完善,不仅缺乏自身的经营约束机制,而且不适应当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因此,积极推进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当前深化金融改革,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专业银行企业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1.实行资产与负债的比例管理,是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深化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这一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改革必然推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会给银行提出新的要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要求银行增加贷款投入的呼声越来越高,加大总量控制的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