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在我国,传闻证据规则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传闻"的危险.因此,在建构我国传闻证据规则时,应首先将这些"传闻"排除.排除传闻证据的主要理由并不是传闻证据不真实和不可靠,而是若采纳该证据就剥夺了被告人的宪法性权利--对质询问权;传闻证据规则的例外也不应当仅仅是指证人出庭作证不能,至少还包括迟缓的对质询问、先前的对质询问、双方当事人同意等,而且这些例外还必须符合其他特定条件;传闻证据规则的确立无助于解决证人不出庭作证问题,恰恰相反,证人出庭作证是传闻证据规则得以运行的前提.关健词:传闻证据规则;传闻证据;排除  相似文献   
2.
3.
审判委员会是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内部的最高审判组织 ,它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基于制度设计和程序运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其已经成为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瓶颈” ,本文拟从实践的层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革新设想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陆立法中有证据保全制度的规定,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制度中也有关于证据保全的规定。对双方进行比较,有利于对该制度充分的理解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执行竞合问题在执行制度立法上存有空白之处,致使司法实践中各种做法不一,司法的不统一有损法制统一。执行竞合制度的立法完善已势在必行,而完善该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基本理论上的执行竞合形态划分和立法上的制度建构的路径。基于此,从执行竞合的构成要件入手,从理论的视角分析竞合形态的划分,并从立法的角度构思执行竞合若干形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熊志海教授新近编著的<刑事证据研究棗事实信息理论及其对刑事证据的解读>(以下简称<刑事证据研究>,该书由法律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它提出了事实信息理论及其对刑事证据基本概念的新的解读.这对刑事证据的研究,对证据法学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害人当事人地位和公诉人的非当事人地位,而这从程序意义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均不具有合理性。它们都是实体法地位在诉讼中的延伸,而根本没有考虑他们在刑事诉讼中承担的诉讼职能。正是由于公诉人的非当事人化地位,才使得被害人升格为当事人。从程序意义上来看,应当废除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赋予公诉人当事人地位,但公诉人的当事人化不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8.
将证据的关联性分为证据能力意义上的关联性与证明力意义上的关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立法价值,揭示了在诉讼程序的不同阶段对证据的关联性进行考察的不同侧重点.证据能力意义上的关联性,其功能重在限定证据调查的范围,以避免无此意义上的关联性之证据为审判人员所接触从而对案件裁判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此项功能的发挥以证据能力意义上的关联性之法定化和证据筛选程序之完善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熊志海教授新近编著的《刑事证据研究———事实信息理论及其对刑事证据的解读》(以下简称《刑事证据研究》,该书由法律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它提出了事实信息理论及其对刑事证据基本概念的新的解读。这对刑事证据的研究,对证据法学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刑事证  相似文献   
10.
奚玮  余茂玉 《天府新论》2007,8(2):80-84
从国际上来看,民事诉讼证人书面证言日益受到重视,各国和地区关于证人强制出庭的规定均出现了宽松化的发展趋势,且赋予了法官对是否采纳证人书面证言的裁量权。在我国,证人依法应当出庭作证和证人出庭率低的尴尬现状使得书面证言的价值凸现。基于平衡当事人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的需要,在特定情况下,允许证人不出庭作证而仅提供书面证言是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所必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