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异化劳动理论的阐释中,涵摄着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思想和基本逻辑.当我们在异化理论的透视中领悟这种自由观时,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在确立自由观时遵循着理性人与自由人的理论前提预设.站在当代角度上重新审视马克思理论的前提及由此演绎出的理论内容,是我们力图穿越时空界限、走进马克思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主体的知识结构在实践活动中能释放出多大能量,取决于它的模式是否合理。模式是知识结构存在的具体样式,是主体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种类和层次三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探明知识结构有哪些模式以及各种模式的组合方式和功能特点,可以帮助主体正确认识自己,有目的地吸取知识,自觉地建构最佳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3.
“方式”与“形式”两个概念在语义上的相似性,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导致了关于思维方式与思维形式两个范畴认识上的混淆,而且导致了人们对那种关于认识过程极为粗略的划分方法的盲目接受。在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诸多关于变革思维方式的理论中,又往往把思维方式、思维形式、思维模式和思维活动混杂在一起。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使读者接受这样一个结论:思维方式与思维形式是统一于思维活动中的、彼此间有着内在差异的两个侧面,在这种差异中所显示的各自功能构成了主体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4.
精神家园、情感依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小丰 《学术研究》2007,1(9):54-58
精神家园是对生活意义和生命归宿的一种文化认同。马克思哲学能否给予我们一种精神家园般的感觉?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情感依恋"如何遮蔽了马克思的真精神?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传统文化的接续和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轨?通过以上追问,文章提出摆脱哲学研究中的"情感依恋",凸显思想主体,是我们保持民族自性、构建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话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直面中国社会现实,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政治哲学的期待。为避免在对文本的陶醉中把问题“悬置起来”,再把思想的创新当成“千年遗忘”,对文本的阐释与创新的关系给予理性的梳理就是当代哲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毕竟,改变世界才是哲学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6.
侯小丰 《东岳论丛》2012,33(12):53-59
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学界普遍理解为他对伊壁鸠鲁由原子偏斜运动体现出来的自由感兴趣.但是,纵观古希腊的哲学,自由并不是伊壁鸠鲁的独创,而就是希腊人当下的、本真的生活状态.因此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都忽略了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维度——现实性.这才是他选择伊壁鸠鲁的初衷.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很难解释马克思后期的思想转向.可以说,正是伊壁鸠鲁哲学的现实指向吸引了马克思,并为其自由观奠定了现实性、实践性、反宗教性的基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实是中国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问题,命题本身就包含着两个问题,即"化"什么和怎么"化";前者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对象和内容,后者回答所遵循的方法和路径.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还需要澄清一个前提,即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这个看似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却一直作为问题存在着,这是因为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时已先迷失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然主体,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思维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活动。它包括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但是,作为以概念体系把握客体的思维结构却只存在于主体头脑中。一方面,构成思维结构生理基础的神经系统主要存在于主体头脑中,另一方面,加工信息所凭借的概念和知识也存在于头脑中。如果撇开其生理基础不谈,概念就成为构成思维结构的最基本元素。主体所把握的概念并不是以散在的、混乱的无序状态存在着,而是依据其自身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结成不同的概念框架。思维结构中的概念框架首先表现为由数量不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可能", 参见阿·古留家:<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5-126页.那么,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则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实现".正是对现实自由的诉求,使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狭隘自由观,提出人类解放的伟大构想.对于解放进程的论证,逻辑地再现了马克思是如何在对私有财产制度和私有财产观念的超越过程中,完成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全面颠覆的.循着这个思路,或许我们能够开启另一扇化解现代性问题的哲学之门.  相似文献   
10.
吏治腐败总的特征是“滥权”、“贪利”和“侵害公共利益”。腐败行为可能出现于公共权力的各个部门和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过程的各个环节 ,因此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从构成要素来划分腐败的一般表现形式 ,构成腐败行为首先要有行为的主体 (即腐败者 )和行为的客体 (即腐败行为指向的对象 ) ;其次还要有腐败的动机和机会 ,前者指腐败行为的主观心理准备即主观条件 ,后者指腐败者所拥有的权力条件 (稀缺资源 )和制度条件即客观条件 ;其三 ,要完成腐败 ,把可能变成现实还要通过一定的手段 ,即做案手法 ;其四是腐败行为的完成 ,即腐败的结果。如此 ,就可以对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有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