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宏观看来,当代文学制度是一种以政治制度为主导的文化制度.从1949年至今,当代文学60年的变迁以1979年前后的10年为分水岭,形成了文学制度的明显分野.这种分野相对于百年中国新文学而言,又具有不可分离的一体性:无论前30年,还是后30年,都属于同一文学制度范型下的共和国文学.“文革”在当代文学生成中的意义重大,“文革”的文学损伤和针对这些创伤的美学修复,构成了当代文学思潮发展的主要脉络.当代文学通过对历史、美学和人性立足点的不断调整,实现了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再次接轨.  相似文献   
2.
傅元峰 《中州学刊》2001,9(6):38-42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已经开始入史,但中国现代文学治史者仍有许多困惑,诸如研究对象的称谓——概念问题、研究单元的界定——分期问题、研究对象的性质——现代性问题等,至今无法廓清。梳理学界有关文学史与文学现代性的论争,对现代文学研究进行反思,已是我们面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命题的当务之急。在对研究现象综述与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将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一个以“五四”文学为内核的文化场的设想,以期在文学本位上解决上述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丁帆(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参与者: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后、博士生,戏剧学专业博士生地点:南京大学中文系会议室时间:2001年3月12日丁帆:上一次我们讨论了现代性、民族性、后现代性各种思潮纠缠扭结的复杂态势,大家畅所欲言,问题领域展开得比较宽。这一次,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视域:置身于这种理论旋涡和话语陷阱交错纷纭的文化语境,我们这些人文知识分子应采取什么立场?如何对旧的价值体系和话语机制展开深刻的反省,并重建我们行之有效的知识分子话语体系?以前…  相似文献   
4.
共同走进"讽刺"这一参照系的<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展示了截然相反的叙述格局.在作者与叙述者人格共性的探讨和文本分析过程中,可以窥见二者在讽刺的叙述起点上进入了两种同源异向的叙述流程.走向反讽和走向谴责都呈现为艰难的叙述冒险,这一文学景观无论对于文学中的讽刺还是文学本身都颇具深意,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转型的艰难与心灵的归化:"十七年文学"的政治认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十七年文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首先缘于它独特的现实和文化环境.一方面,这是一个新生共和国的诞生和成长期,经历了长期战乱和异族侵略的中国人终于迎来了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正如有学者所说,这"显然是一个富有激情和期待的年代,那时,人们集体作着关于人类幸福最大胆的梦想,而生活中最平凡的时刻也被光荣地赋予了诗意".  相似文献   
6.
个体审美精神在80年代小说中有两种体现:体现为一种独立的个体意识,因而叙述者能够自立;还体现为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因而叙述者能够自审。具有独立品格和自反意识的叙事者在小说中出现以后,小说是对“人”的深入追寻,也是对一种地域文化中“集体无意识”的探究——一种带有个体意味的审美挂靠在地域性的审美观照中,体现为具有集体意味的个体精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