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鲁迅与国学     
鲁迅在"五四"时期对提倡国学的现状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不适应现代性的需要了。进入现代社会,文化必须借鉴外来的文明成果。鲁迅对待国学持有激列的批判态度,但他不是一概反对国学,而是要看提倡的目的和"货色"。在批判的同时又有继承,他的学术修养许多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料,其学术趣味也没有离开传统文化,并且取得了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对待国学的态度、原则、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学消费与影视艺术作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当代社会经济转型带动文化转型。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文学与影视艺术作品结合,二者形成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局面。影视艺术作品依文学而立足;文学也借助影视艺术获得新的生长点。影视艺术作品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和受众的认知度,文学成为了影视艺术作品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但要在制度层面上有所建树,而且也要在精神层面上构建心灵和谐。通过分析康德美学思想中审美与认识及伦理态度的区别,论证了其审美中主体的知性与想象力的关系,阐述了其美学思想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他的美学理论具有的深刻洞见和理论穿透力,能够引起我们关注和重视人的心理和谐,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文革小说"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与文学生产的"一体化"和"制度化"有密切关系.意识形态色彩比较突出,文学的审美价值不高,但其中不乏优秀之作."文革"结束后,鲜有人提及,甚至被"集体遗忘".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不能一概否定它,不要政治定性,要用理性的态度给予客观的评价,分析不同类型的小说的认识价值和它对文学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革命家的地位,经革命领袖广为人知的评价,早有定论,似乎不应该产生疑问.1990年代以降,在“告别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只肯定鲁迅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地位,对其革命家的称号虽没有明确否定,可是有人产生了质疑,有人刻意回避,从鲁迅的革命思想和文化实践来看,称其为革命家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6.
胡适是晚近中国"西学"的代表人物,曾"暴得大名",又毁誉参半,其"全盘西化论"的观点曾受到保守人士的指责。他对待国学既持有批判的态度,也有建设性的主张,在批判的同时又有继承。他能打破固有的治学经验,引入科学的方法,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整理国故。反对盲目的全盘否定,也反对一叶障目式的盲目的歌颂,而是重新估定价值。在传统文化整理和研究方面,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地做一番整理、爬梳的功夫,扩大了国学的研究范围,对文化的传承和学术积累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对待国学的态度、原则、方法等方面值得后人借鉴与深思。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智慧更多的体现在以“生存”为第一要义上。他的生存策略以进退有据,韧性战斗为主,对“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评价要辩证地的理解,了解鲁迅真实的生存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鲁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各种激进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文学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启蒙"与"救亡"的时代要求,表现在文学上功利色彩日益浓重,意识形态的规约抑制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文学工具化的理论削弱了文学自足性的价值,战争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对文学的价值判断,忽视了对文学的审美要求,造成对作家及作品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评价方式。一元化的评价标准限制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