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一、函授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意义函授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函授教学由若干教学环节有机组成,正确实施每个教学环节,才能保证函授教育质量。函授教育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特点,决定了其只有吸收网络教育之精髓,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网络教学对于函授教学方式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萨利·摩根的<我的位置>为例,试图分析土著人是如何在寻找自己家园的道路上历经沉默、彷徨、好奇、言说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文章分别对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对待其土著身份和土著历史的态度进行了讨论,指出土著民族在经历了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多地文化主义之后,逐渐由自我束缚、压抑转变为主动去触动内心深处的"痛楚",揭示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身份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3.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工科院校控制类专业一门理论性很强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所讨论的基本问题是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和抽象出来的内容,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共性问题。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课程  相似文献   
4.
5.
武装斗争的革命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对革命的思考和叙述却不会终结.新世纪的革命叙事正有力地向我们展示着左翼文学传统在当代的复活,而这种"复活"又在历史、身体、时间等多个美学维度上产生了许多新变,呈现出"后革命"的特色.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方式,更使得现代性的思考得以深化和拓展,鲜活地反映了"革命"观念在当代社会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6.
人们通常把通货膨胀归结为一种货币现象,即流通领域中的货币超过了商品流通需要量。可为什么会发生货币的过量供给?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四轮通货膨胀的连贯考察发现,中国的通货膨胀固然突出地表现于流通领域,然而其发生根据却是在中国的社会再生产运动之中,其两个深层原因:一是农业生产对通货膨胀的基础性制约;二是国民收入超分配的惯性推动  相似文献   
7.
从“疾病”的隐喻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重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在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当中富有浓厚的隐喻意义。从现代性的研究范式来看,作家们笔下的“疾病”所负载的道德批评和价值判断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微妙的差别体现了作家们独特的美学追求,而更为深刻的,它体现了“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的丰富和驳杂。“疾病”及其隐喻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寻访中国文学现代性多副“面孔”的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8.
督查是保证政令畅通的重要手段,是狠抓工作落实、有效解决“中梗阻”问题的一把利剑。今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紧紧围绕“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总体目标,按照抓住不落实的事、盯住不落实的人、找出不落实的原因、追究不落实的责任的工作要求,不断加大督查力度,改进督查方法,提高督查效率,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林莽的诗歌创作始于“白洋淀”时期,从起步期开始,他的创作便体现出“诗画相通”的艺术特色,包括在日后成熟期的创作中,与美术构思深深相通的画面美都一直是林莽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一系列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林莽完成了思想上的自我启蒙,创作上对现代主义有所吸收。八十年代中期,林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革命”,捕捉绵密、细微的日常生活之美,并逐步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尽管如此,人们对林莽的印象却仍大多停留在白洋淀时期,对林莽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自觉”问题不够重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完整地考察林莽的艺术自觉,有助于使研究者注意到文学史研究的局限性,对于反思先锋诗歌的艺术追求和社会激进思潮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雷 《理论与现代化》2005,1(4):31-35,46
受到环境伦理学质疑的近代自然观,不仅包含把自然对象化、人类支配自然的一面,同时也包含人向自然贴近的一面。环境危机应该成为继续意大利人文主义对自然和人探索的契机。当代环境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并非完全逸脱于传统伦理学的主题,相反,它通过自然环境这个载体,向人们重新提出了现代社会的自我中心、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严重性及其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