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王国维的文学史观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建构,并奠定了文学研究的格局和走向。深入总结王国维的文学史观,对于建构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召明 《南都学坛》2005,25(2):37-40
紫鹃的性格中散发着不同于袭人、平儿等人的人性魅力;而其悲剧命运则与林黛玉具有巧妙自然的同一性。从作品的整体构思来看,曹雪芹在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设计与塑造中寄寓了深刻的思想用意。  相似文献   
3.
晚明是职业戏班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职业戏班数量大,活动范围广,演剧活动频繁,风格鲜明,对于声腔剧目的传播与交流、表演艺术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戏剧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家乐戏班无可比拟的作用,奠定了其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作为二十世纪初期著名的文学史研究学者,王国维与胡适在文学史观、文学史研究方法等方面存有诸多异同.这些异同既反映了一代学人在文学史学科初创时期各自的深刻识见,也彰显出文学史学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境遇.对王国维、胡适的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方法作一比较,对于厘清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发展踪绪,建构民族特色的文学史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明是明杂剧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此一时期的杂剧创作接续明初中期以来的破体倾向,呈现出全面解体的局面,并最终走向衰亡,彻底失去了其作为舞台艺术的本质属性。深入分析晚明杂剧创作在艺术体制、题材取向等方面的变动及其原因,对于把握杂剧艺术的发展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虽然没有完整、系统的导演理论传世,但在《墨憨斋定本传奇》的总评、小引和眉批中遗留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文字阐述。这些阐述反映了我国古代戏曲导演艺术在当时所达到的水平,是中国戏曲史上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刘召明 《齐鲁学刊》2008,(1):123-126
沈璟的《博笑记》杂剧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主题表现方面体现出了可贵的民间立场,而且剧本体制灵活多变,叙事结构力求精巧;剧作语言通俗本色,曲词宾白相生相偕;搬演手段丰富新颖,舞台表现力求多样,充分展示了杂剧作为舞台艺术的本质性特征。联系明中期以来杂剧创作文人化、案头化倾向加剧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沈璟《博笑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成为晚明杂剧文人化与案头化发展大潮中的一股逆流;同时,它也代表了当时杂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晚明苏州剧坛的传奇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江南地域文化特色。深入分析这一特色形成的原因,对于探究戏剧与地域文化的依存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明是家乐戏班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相望若林的家乐戏班不仅与职业戏班一道把晚明的戏剧演出活动推向高潮,而且对昆剧表演体系的完善,传奇创作、理论批评的繁荣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