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辩证法的否定性媒介──学习札记刘奔被誉为当代日本“一位出色的马克恩主义哲学家”的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岩崎允民先生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本的发展》一文中指出,在斯大林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模式中,“不仅没有否定之否定,就连否定性和媒介的范畴也没有。...  相似文献   
2.
在认识论的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上,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已经成了当前哲学研究中,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同意借口突破旧唯物论的反映论,而违背唯物主义的某些论述;也不同意借口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而否定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我们认为,在认识论的主体—客体问题上,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相似文献   
3.
<正> 一 两个命题: (1)“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 (2)在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联系(即规律性)具有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当然也不以人的主观目的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来,这两个命题之  相似文献   
4.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控制论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显示出某些新的特点,迫切地期待人们从哲学认识论上进行概括与总结。曹伯言、周文彬二同志的《人类认识的新阶段》(《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一文,对此提出了某些有启发性的见解,有助于深入开展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但是文中提出的认识与实践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继承并发展这一伟大理论遗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就这一理论,谈谈我们的一些浅见。一、实践是主体—客体关系确立和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主体—客体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作为主体,就是指他是自然界、社会和自己的主人。这里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6.
CurrentdiscussionsinChineseacademiccirclesonthetheoryofvaluehavedevelopedfromtheframeworkofapuretheoryofknowledgetothelevelofaphilosophicalconceptionofhistory.Inordertobringdepthtothesediscussions,itisnecessarytoanalyzethedialecticalnatureofpracticeandtheintrinsicrelationsbetweenhistoricalnecessityandvalue,asrevealedbythematerialistconceptiohofhistory,soastoprovideafulltheoreticalbasisforunderstandingtheintrinsicconnectionbetweenthematerialistconceptionofhistoryanditsconceptofvalue.BasicContra…  相似文献   
7.
社会实践到底由哪些要素构成?我们同意有的同志的见解,即把目的、手段和结果作为实践的要素。但同时我们又认为,需要也是实践的内在要素,而且是实践的第一个要素和前提。因而它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中不能忽视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8.
Thereasonformyad0ptionofcommunicationandcultureasanimportanttopicliesinthefollowingunderstandingofculture:Cultureisacategorysymbolicofthedevelopmentalprocessandaccomplishmentsofman,andthescientificepitome0fsocietyandhistoryintermsoftheselfactualizationofmanasthesubject.Cultureinvolvesanendlessprocessofactivityandistheresultofman'sessentialpower(socialandpotential)thattakesshape,exists,accumulates,transfers,developsandfuncti0nsthroughman'spractice,inthecontinuousresolution0ftheconflictbetweensu…  相似文献   
9.
需要范畴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需要这一范畴,是当前理论界正在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们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略论需要》一文中曾经简略地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本文想从需要和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和实践、需要和价值、需要和幸福等方面,进一步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和人我们所探讨的需要,是指人的需要,这与其他生物向外界进行摄取活动的需要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的需要,不仅有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而且有创造和享用文化成果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它的意义在于回答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从东西南北关系这一对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出发看待发展问题,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理应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把真理观和价值现高度统一的原则运用于发展问题,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本前提是揭示客观规律.在以什么方式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这个区别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决不是无足轻重的问题.两条道路的对立也就是发展观上的对立.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的含义,不是唯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它是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真理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广义的科学概念,并且体现了这三者的高度的、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