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一个门类或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在诸多因素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的,文学的研究自然也是如此。考察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特色成就,不仅要考察其作者的思想、经历和艺术经验,而且还要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历史环境背景;研究一个杰出的作家的创作风格,不仅要研究作家本人的天赋才能,而且还要研究这个作家赖以生存的地区、民族、国家等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学发展的探讨,不仅要观察这个民族  相似文献   
2.
浅谈《金瓶梅》女性人物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以世俗女性为描写主体 ,反映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观念的变化。作品以明代后期现实为背景 ,在世俗家庭环境和场面中刻画女性人物 ,在婚姻家庭矛盾纠葛中表现女性人物的自我意识 ,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使女性人物塑造达到新水平 ,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女性人物刻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与儒佛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表现了浓重的天命鬼魂及轮回报应观念.这种观念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天命鬼魂观念及儒、佛、道等家轮回报应思想并加以世俗化而形成的.<金瓶梅>以这种观念指导情节构思和某些情节安排,解释人物命运遭际,使作品笼罩在迷信的氛围及人命天定的模式中,削弱了全书批判暴露现实的主题.<金瓶梅>中的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多数为糟粕,只有个别地方艺术上或有可借鉴之处,应当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一生中,曾经多次从不同角度评论过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水浒》.他不仅对《水浒》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予以高度评价,而且对《水浒》中人物形象的缺点,也有过尖锐的批评.他对《水浒》批评的完整思想至今对我们分析评价《水浒》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金瓶梅》的作者、版本、思想和艺术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可以说对《金瓶梅》的研究正趋于深化。但是,对《金瓶梅》中的女主人公潘金莲的评析却未见深入。论者一提及潘金莲,几乎无不大加挞伐,斥其为“坏女人淫妇”、“妇女中的魔鬼”,认为她“是一个最淫荡,最自私,最阴险毒辣,最刻薄无情的人”。只有个别学者或表示出较为客观的态度,触及了这一形象产生的社会基础,但并没有更深入的论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牡丹亭》和《长生殿》两部传奇中的爱情描写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第一部分论述了两剧中描写的爱情显示的不同的倾向和思想意义;第二部分对两剧中相类似的情节进行了比较,议沦了两剧情节处理的短长;第三部分结合题材来源和历史背景,对汤显祖和洪升的不同的创作动机、艺术趣味作了介绍,从而挖掘了造成两剧爱情描写倾向不同,“貌似而神离,形近而实远”的社会历史及艺术创作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王湘  刘孝严 《现代交际》2009,(7):106-108
中国古代散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其体式发展受中国历代社会政治和历史变迁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同时,其体式演变又与诗、赋、文关系密切,并受到历代文化思想和文学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对于《水浒全传》及其招安问题的评论历来存在着分歧和争论.本文仅就《水浒全传》及其招安情节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水浒全传》及其招安情节的产生列宁在《论国家》一文中曾指出:“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为了真正获得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纠缠在许多细节或各种争执意见上面,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须、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立意在于叙史存义,但在情节铺排中,却搀杂着许多有关天命星象、卦兆灾异等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且相当全面地反映了《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及书中有关天文星象、卦兆灾异等的描写,主要是受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神秘学说的影响。西汉经学家董仲舒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始创者。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是“万物之祖”;认为“理”,即“天理”或“天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万物的本原(董仲舒《遗书》)。是最高范畴。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认为天人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是天表示对人的谴责和嘉奖的兆示。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心”是“仁爱人君”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异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对贤良策一》)同时,董仲舒又认为人君的政治措施和行为,人们的某些宗教仪式等也能感动上天,促使上天改变天意对人事的安排。他的这种“天人感应”学说,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吸收了法家及先秦各家学派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其本质和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君权神授”  相似文献   
10.
鸡鸣人起大同城,笳鼓凄凄出塞声。青冢风高貂不暖,白河霜滑马难行。髡钳昔日图成事,沟壑今朝欲殉名。枉厉三关征战地,无由一奋曼胡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