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孩子们拥有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随之取得收获的时候,他们的眼睛一定会更加明亮。本文主要从激发兴趣,让眼睛更明亮;思考创新,让眼睛更明亮;动手实践,让眼睛更明亮;内外结合,让眼睛更明亮;这四方面入手进行了阐述,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教育活动是有负面作用的.本文定义并简要描述了教育伤害及教育伤害行为,包括容易被人忽视的隐性教育伤害和隐性教育伤害行为.学习疲劳综合症是最广泛的教育伤害,疲劳教学法是最广泛的教育伤害行为.本文提出有伤害教育和无伤害教育的概念,提醒人们认识到遏止有伤害教育,推行无伤害教育的紧迫性和巨大难度,为有效实施这种变革提出十项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载之学以六经为本而不废佛道精髓,尤其重视老庄的思想资源。张载认为,庄子明“理”但过于极端,终以之为梦幻。张载认可庄子所明之理,而批评其过言、过动,并常以庄子为鉴,警示学者。张载强调,学者当立心求道以明理,使天德得以盛大,使仁义能熟于内外,使天地之性与帅能在自身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描绘的大观园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杰作,其规划布局井然有序,曲折幽深,意境深远,富有诗情画意和时空变化,是山水园林设计的一个典范,值得园林界参考学习。文章试图从园林艺术的角度,以一条完整的空间序列来系统地描绘和展示大观园的整个物镜布局及时空转换特点,归纳总结其园林艺术特色,从中可以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诗话一说,始于北宋。欧阳修晚年所作《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著作。自《六一诗话》出,诗话作者蜂起云集,诗话竞成为宋元以来我国古代诗歌批评的主要样式。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诗歌创作的繁荣,刺激了对于诗歌理论的研究。在唐诗极盛以后,一种随笔性的、漫谈性的,诗歌批评的体裁——诗话,便在宋初产生了。这种诗歌批评的样式,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作者不摆理论家的架式,不板教师爷的面孔,而是语气轻松,态度亲切,词语平易,随便说开。其文字短小而饶有情趣,论  相似文献   
6.
加强巡视巡察工作,政治定位是根本,发现问题是生命线,过硬的能力素质是保证,要从这三个方面发力,做好巡视巡察工作。  相似文献   
7.
刘泉 《唐都学刊》2013,29(3):42-45
张载曾累年究释、老之说,熟知释、老典籍及思想。据相关文献可知,张载从"礼"、"天地和圣人"、"有无"三层对老子及其思想略有所论述,对老子的部分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并对老子思想进行了一些批评与纠正。张载经过重新诠释和演绎,将老子的思想补充到了其理学思想中。  相似文献   
8.
刘泉 《职业》2011,(21):15-15
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在设备管理的制度上很多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在体制、设备的组成配置、人员配置等方面缺陷愈显突出。因此,建立企业内部设备租赁公司成为当前各大国有企业加强设备管理的首选良策。  相似文献   
9.
领导工作的复杂性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辩证思维,掌握相反相成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领导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领导工作实践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统"与"放" 统,体现为领导控制力,就是能驾驭局面,使工作和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放,体现为激发部属内动力,敢于放手,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与放体现了管理学的整分合原理,是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需要准确把握平衡点,做到统而不板、放而不散,统大放小、统放自如.  相似文献   
10.
刘泉 《东方论坛》2001,(2):44-47
本文从对蒋光慈、梁实秋两篇批评文本的比较入手,逐次剖析了这两种有一定代表性的批评风格的文本的话语层、主体的人格层、受众的接受意识层,揭示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倾向的主体、客体原因,分析了构成二、三十年代文学批评格局的一些基本要素,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及其成因,有一定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