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Economy与Economics曾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众多翻译,但最终定格于“经济”与“经济学”,通过对梁启超的个案研究有助于探讨这一过程.在“传统”的混用翻译背景下,梁启超主推“生计学”作为对术语翻译过程的积极干预,但最终还是迎合“时代风潮”而选择了“经济学”,而他选择的基础还是在于其“调适性”立场.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代中国经济学启蒙之作的《原富》,其中多蕴涵着译者严复对于中西经济学理念的个人理解.对于中国自古以来的政经不分、社会伦理规范经济行为的“过伦理化”倾向,严复需付出努力去除其影响,从而完成将古典经济学传介到中国的过程.“去伦理化”的努力表现为推崇经济学理论与经济事务、协调私利与公利以及在斯密体系中重新解释中国古代三大经济思想教条.严复的努力并不十分彻底,也正反映出中国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折中特性.  相似文献   
3.
东亚经济一体化思潮的历史变迁:从地理和文化意义上考察"东亚"区域意识的形成,东亚区域早期的华裔秩序与朝贡体系,对日本东亚共荣圈促生的"东亚"经济秩序圈雏形以及"东亚"概念污名化的反思,区域性复兴和危机背景下形成的东亚经济区域合作模式.对"东亚"概念的正名与重塑、"区域"而非"天下"意识的强调、善用危机感和平等处理大陆与海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