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潮流对文学的渗透,西方社会的各种文学创作与批评方法蜂拥而出,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五四时期自由、多元的文学格局.文论建构逐渐从文本"外部"走向"内部",逐渐打破以往文学研究中政治化视阈的界定,文学审美论取代了意识形态论和认识论等饱含政治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回到文学自身,文学的本体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一转型中,尽管学界对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在接受中根据具体语境有所变异,但其对当代中国文论建构的意义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生用熔铸着民族传统经验和个体生命体验的思想,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不可取代的精神资源,而"海洋"元素也可视为理解其创作与精神的新思路.从地域空间来看,浙江绍兴、南京、日本仙台、厦门、广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面海而居的环境与对生命人生的思索相遇,使其精神世界更加敞开,作品中多样的"海洋"物象更是开拓了他的创作视野.从精神层面来看,鲁迅有着开放探索、追求个体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正与海洋文化精神具有某种同构性.尽管鲁迅一生似乎并不热心"海洋",但这并不妨碍他生命中与"海洋"的邂逅,以及文学作品与精神气质中浪漫的"海文化"气息,以此可以窥见"人间鲁迅"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4.
京派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已是耳熟能详,该论文主要运用文本细读、叙事学等批判方法探究其诗化叙事特征,具体表现在“健康、优美的生命形态”“如梦如幻的风景画”“生动隽永的意象”等多维意境,共同构筑起京派乡土小说的诗化叙事空间,进而阐释这一叙事策略背后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