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社会学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能源是能量的源泉,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60年来,中国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能源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96以上.60年来,中国能源产业于曲折艰难之中逐渐发展壮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基本完备的能源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2.
厉华 《中外书摘》2009,(4):18-21
一、热血青年 徐远举,字希哲,号嘉庆,曾用名徐鹏民、徐鹏飞、徐远甫,化名江克难,绰号徐猛子。1914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县(今湖北黄石大冶市)城关徐家垴的八斗巷,他祖父是前清的钦赐进士,以商致富,他父亲更是广置田地,经营实业,家境虽不显赫,但是殷实富有。  相似文献   
3.
红岩精神的产生有重要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是红岩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川东地下党、中共中央南方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研究红岩精神的主要内容对象,也是红岩精神的历史范畴。忠诚自己的政治选择,"三坚持三反对"的政治原则,"三勤三化",以及"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16字方针,对先进文化的把握和追求,为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愿把牢底坐穿的革命气节是红岩精神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红岩联线是重庆市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事业单位,隶属于市文广局。联线共有1个党委,2个总支,7个支部,共有党员196人。内设15个处室,下辖两个剧团,6大公司。联线学习实践活动于3月17日正式启动,整个活动按照市委指导检查组和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超前思考,精心策划,严密组织,注重结合,突出特色,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5.
红岩,这一史诗般的称号是历史文化名城她是重庆的光荣象征,她是重庆人民革命历史的概括,她是重庆革命文化史的典型代表。提起红岩就会联想到重庆,说起重庆就必然联系红岩。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这是对历史内在逻辑的一种自觉意识,必将对振兴重庆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叶挺,字希夷,广东惠阳人,保定军官学校第6期毕业。1924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前期,当过孙中山先生的警卫营营长,后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率部强攻汀泗桥,智取贺胜桥,勇登武昌城,一路所向披靡,其部队被誉为“铁军”。  相似文献   
7.
厉华 《科学咨询》2010,(16):20-20,63
重庆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交相辉映、光芒四射。其中,红岩精神不仅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独树一帜,而且也是重庆旅游文化中最成熟和最具有成长性的红色资源。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是重庆历史中积淀升华了的一种带有民族性的精神张扬,它与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紧密相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8.
红岩联线的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的要求,坚持“以活动促工作、以工作检验活动成效”,达到了“两不误、两促进”。学习实践活动的群众满意度达到了98%。活动期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被中国文物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单位:成功申报并评为重庆科普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在“重庆实践”演进中迫切需要一种文化来配套。这形同齐鲁文化对山东,楚文化对湖北.以及粤文化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重庆直辖以来,“文化强市”战略正深入推进,而独特、全新的渝派文化呼之欲出。《重庆社会科学》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对渝派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邀请学者就渝派文化的内涵、特征与表现形式,渝派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渝派文化与巴渝文化的异同,渝派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建构渝派文化的路径,渝派文化的未来愿景等问题展开研讨,以期抛砖引玉,为建构渝派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0.
厉华 《职业》2009,(33)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可见,和谐、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有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