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楚炎 《云梦学刊》2012,33(5):93-100
在明清通俗小说中,入赘是商贾融入异乡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也代表了士人改换门庭的人生理想.但基于入赘所附着的种种社会属性,对于男性来说,它并不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婚姻方式,不管是婚仪、改姓还是夺休,赘婿享受不到其他男性在婚姻中那种支配一切、掌控一切的快感,他们甚至都无法保持最基本的权利,不仅被人耻笑,而且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走。但小说作者往往会运用多种手法掩盖或是化解小说人物在入赘中所受到的屈辱和难堪,通过一系列手段的掩盖或是化解,小说作者在营造一个入赘的梦境的同时,也对这个梦境做了必要的修饰:入赘从损害男性自尊、让他们受尽歧视和冷遇,到变成一种男性可以从中寻找到足够的体面和尊严,至少看起来和其他的婚俗没有什么严重差异的婚姻方式。  相似文献   
2.
3.
4.
按照短篇小说的特点,可以把《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分为三类:即故事式、盆景式以及横断面式的小说。通过这一分类,能够窥见《聊斋志异》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的生成轨迹,同时也为《聊斋志异》的研究提供了探求本事之外的另一种重要思路。此外,异史氏曰对于小说的结构而言也非常关键,其成为一个情感的缓冲区,以这样的方式来化解小说中过于峻急的孤愤之气。  相似文献   
5.
明代科举在现实中有着强大的统摄力,在小说中也同样如此.有关科举的内容不仅存在于与科举考试直接相关的情节或小说中,与科举制度本身没有关联的情节或小说,有时也会出现"科举",这可以称之为"类科举"的情节与小说."类科举"的情节主要是通过比喻与摹拟这样两种方式实现的,而"类科举"的小说则与小说自身的结构密切相关.这些"类科举"的情节与小说延展了"科举"与"小说"关系的探讨范围.更是研讨小说文体演进的绝佳范本.  相似文献   
6.
"赘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而小说中的赘婚又游离于真实与虚构之间,体现了超越固有观念和社会准则的某种潜力,在情节的萌发和建构方面尤其如此。小说作者从赘婚中获得了天然的便捷,可以从女性的立场营造情节、叙述故事;赘婚中存在的种种常见困顿,反而为作者提供了便利,在小说中都转化成为情节发展的若干层次;对于赘婿来说往往意味着尴尬和屈辱的婚仪、改姓以及逐婿,在小说里也成为了情节的重要来源。以至于在赘婚的基础上建构的小说不是悲剧,而是充满了谐趣以及励志色彩的喜剧或正剧。赘婚可以摆脱现实中的种种劣名,变为小说中最让人兴奋的情节元素之一,并进而成为小说中"大团圆"结局的一个要素。在促使小说中的人物"发迹变泰"的同时,赘婚也完成了自我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7.
叶楚炎 《云梦学刊》2009,30(5):97-102
明代科举的乡试和会试都要考三场,由此产生了所谓“前场”与“后场”的对立;而在前场中。又由于考生选取经书的不同,有“分经取士”规定。而这些在科举考试中往往不被注意的细致规定,都被明代的通俗小说细纳进来,成为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小说吸纳这些科举因素的具体形式会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正面的、直接的反映固然存在,基于小说的特性与自身情节的需要,科举制度往往也会在变形之后才成为小说的情节要素。  相似文献   
8.
9.
《儒林外史》细致描述了诸多人物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使之成为与科举并列的横贯小说的一条重要脉络.就叙事线索而言,呼应了整部书的盛衰变迁,经济关系由奢华到萧索的变化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具体说来,链条式与辐射式经济关系是最为主要的两种类型,以之为代表的各种经济关系都处于坠落与崩溃之中,而同时也在堕落的还有与经济关系紧紧相连的士人的经济状况、道德水准和生存状态.山穷水尽之际,社会阶层在士人之下的普通平民甚至贱民却提供了拯救士林的资源,他们永远不会萧索的对待生活的本分态度和生存能力才是更为珍贵的资助,而这或许也是士人摆脱他们自身困境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讯”和“按语”: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的论学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楚炎 《云梦学刊》2008,29(1):37-41
在<歌谣周刊>和<国学门周刊>上由顾颉刚所主持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中,通信是整个研究的主体.同时,作为整个研究的发起者和引导者,顾颉刚常以"按语"的方式参与讨论.这些"通讯"和"按语"将当时孟姜女研究的原生状态保留下来,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学术话题渐渐生长的过程.整个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便依托于通信附加按语这样一种特殊的论学方式中逐渐生长,而研究中的得和失也多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