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米哈伊尔·巴赫金在文艺学、美学研究中阐发了他的哲学思想 ,他的时空观、对话理论、狂欢化理论都关心“人作为一个存在者在存在中的存在状态” ,明示了躯体作为存在命题的深刻含义 ,揭示了存在世界应该是一个一切都能在对话中得到解决的并非普遍和谐却又是普遍和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2.
吕君芳 《学术月刊》2012,(6):112-1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族小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除被广泛探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外,它的审美构建,即家族叙事独特的艺术阐发模式也颇值得研究。总体说来,新时期的家族小说从人性、史诗、传奇这三个维度对家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独到而又深刻的艺术阐发。作家们通过对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开掘和探求,透视了时代、民族和生命的历史走向;通过一个个家族的兴衰演变,表现了整个时代、社会、国家之发展演进的风云变幻,形成了具有史诗性的宏大叙事模式;通过对家族中的传奇人生和深宅大院所构成的独特传奇世界的描写,既迎合了大众对于传统奇观的窥探欲望,又表现出对于家族的情感依恋。  相似文献   
3.
米哈伊尔·巴赫金的文艺学、美学研究都是围绕着他的哲学思想进行的 ,“接近于哲学人类学”。他关心“人作为一个存在者在存在中的存在状态” ,把人的问题作为他文艺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家卫的电影一直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求平衡,而且"另类"正越来越成为一种商业姿态;断裂的时空观符合后现代艺术的"拼凑"特色,但其深层原因在于超越存在主义的精神求索,是充满了渴望的青春物语;孤独的精神世界是王家卫自身在社会、电影界的精神投影,是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徘徊不定的精神"失语".  相似文献   
5.
吕君芳 《浙江学刊》2004,(4):212-214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女性写作在文体选择、叙事立场、创作心态上都有了调整.一方面,女性作家掌握了女权主义的常用话语--自传体小说;另一方面,走出了解构和建构的怪圈,以九十年代的女权抗争成绩为新的起点,重新审视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写出了女性只有自主自立才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的精神实质.这是中国世纪初女性写作女权意识的提升和掘进.  相似文献   
6.
鲁迅精神人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鲁迅"坚忍"精神人格的生成,他对国民人格理想的探求,及其自身所表现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