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1.
思维方式的单一 ,理论资源的匮乏 ,以及不愿或不能全面占有研究对象的全部资料 ,导致“论语派”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支离破碎情形。现提出以现代性的反思者为“论语派”定位 ,以文化批判视角讨论“论语派”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与政治生态的互动关系 ,以文学审美立场揭示“论语派”的价值系统、符号系统、感情系统的内在构成及联系  相似文献   
2.
从70年代末到明年代初中期,新时期文坛最令人惊喜的现象,莫过于老一代著名作家创作力勃发,由此迎来文学生命的又一个春天。拨乱反正、万象更新、社会巨变,当他们重新拿起被迫搁置10年甚至几十年的笔时,那历尽人间沧桑的丰厚体验与思考,和着功力深厚的学养才力,如醇厚绵长、芳香四溢的陈年佳酿,令人回味无穷。散文成了他们回忆反思、诉说心迹的最合适的文体。由此决定了老一代作家的散文题材,一是对刚刚过去的那场民族的也是个人的噩梦,发出“无力的叫喊”,或记下“不曾愈合的伤口出来的脓血”①;二是在生命的黄昏,他们禁不住返…  相似文献   
3.
探讨中国自由主义诗学主要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可以看出诗学研究将对自由主义文学中审美研究弱化现象起着纠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老年女性散文作家中,宗璞、张洁、丁宁、新凤霞、叶文玲、苗子、郭建英等大多是新中国初期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编辑、学者、作家、演员。她们在新时期真正开始散文创作,无论思想或艺术都已走向成熟,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更善于将生活的积累凝聚成艺术的珍品。这些作家尽管硕果累累,但作为一个散文创作群体所呈现出的共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特质却很少获得充分全面的评价。的确,和老一辈作家相比,她们的作品少了些历史的沉重回忆,却多了些对现实入生的体味;比起中青年一代,或许缺乏新锐之气,但更多地葆有理想与诗意。她们…  相似文献   
5.
吕若涵 《东南学术》2001,(5):108-114
一、博士论文提要 目前学界对论语派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这一文学流派(主要是小品文流派)进行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宏观研究.对论语派的研究往往只是作家研究(如林语堂研究、周作人研究)、思潮流派研究(如海派文学研究、自由主义文学研究、文学思潮史研究)或现代散文史研究的附属产物,这些研究将作家或流派置于文学思潮的历史链条与诸种文学流派的生存空间之中,其视角或精微或开阔,十分有助于理清论语派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偏狭思路.但是,流派内部主体精神的驳杂性和文学结构的复杂性仍然因为或大或小的研究框架和观照角度的限定,终难获得更深入的揭示.较之"学衡派"、"新月派"、"现代评论派"、"京派"等流派研究,其滞后性无疑相当突出,而90年代以来论语派散文的热销,更加强了这一研究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90年代中期大众文化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闲适文学的热情 ,文化交流的日益颇繁 ,也使得人们对林语堂的文化身份更加注目。人们对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困惑司空见惯 ,对文化身份的探讨也在蔓延展开。在全球化的语境下 ,追溯林语堂的文化身份的遭遇 ,有助于我们直面文化碰撞中的文化认同与困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代语丝人强调知识者的自我与独立个性,欲摆脱政治依附或以某种意识形态为指导,重建一个生动活泼的文化批评空间的愿望,这是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努力寻找政治以外的思想文化的立足点及对其安身立命之所的重新设计与思考.但在中国政治社会现实中,自由思想者却不免遭到到处碰壁的命运.从语丝到论语,表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理念必然在内忧外患的艰难时世、自由主义思想资源的贫乏、薄弱及中国“士大夫”传统意识的强大作用力下,走向式微和没落.  相似文献   
8.
30年代论语派作家的小品文创作表现出现代性的文化理念:一,以个人的言志对抗集团的载道,赋予小品文消解中心话语的现代内涵;二,小品文主体意识从英雄和布道者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庸常人生和人情物理;三,以“谈话风”文体体现对某种话语霸权的疏离与反拔。论语派小品又创作的文化理念涵容了现代自由主义者深刻的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西洋杂志文"的办刊理念,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自由派知识分子对自由批评空间的想象和建构,也预设了一个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读者群体和作者群体;但"西洋杂志文"的发展空间同时受到多重因素的拑制,并未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革命:在巴金的历史叙事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若涵 《东南学术》2002,(4):135-141
论文对巴金法国大革命题材的历史小说进行重新解读 ;通过与同类题材文本的比较 ,提示出巴金历史叙事中“革命”情结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