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吴峥嵘 《学术探索》2012,(1):163-166
作为指示代词,"是"最初指代的是时间,相当于"这时",后泛化为一个确指代词。正因为"是"的确指性,它在先秦时期有一系列的特殊用法。并最终发展成为系词。当用于判断句的主谓之间复指主语的时候,"是"逐步语法化为近乎强调确认的标记。当判断句中必须出现"是",并且"是"的出现不带有任何强调的意味的时候,它就发展成为系词。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破解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效不高问题,需要通过多主体发挥各自优势,责任共担、协同供给,共同构建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中,政府角色居于核心主导位置。因此,厘清政府责任边界举足轻重。政府养老责任的维度模型借助需求溢出理论的逻辑思路,将政府养老责任分为目标责任和手段责任:政府的目标责任从价值维度,以治理广度和治理深度明确政府责任的治理目标;政府的手段责任从工具层面切入,通过考量政府资源配置的密度和强度,比较不同手段路径下养老资源配置的效度,从而对政府对养老公共事务治理的力度形成直观的分析。在治理广度、治理深度、治理力度三维一体视角下,立体化呈现政府养老责任图景,助力政府找准责任定位、撬动社会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构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精准化、持久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请"的词义特征是涉及交际客体方、以言语交际为形式,其词义凸现动作感,"求"的词义特征是不一定涉及交际客体方、有所凭借、目的性强,其词义凸现目的性."请"最终发展为表敬副词是由"请"与"求"的词义差异及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所决定的."请"与"求"的共存提供了语用选择的基础,具体的语境又对它们的词义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系词"是"的成因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示代词“是”用于主谓之间复指主语时,往往可以重新分析为强调主语的标记,由于在语流中它与谓语联系得更紧密,它也有可能被看作是强调谓语的标记。用“是”强调谓语经常可以起到确认的作用。以名词性成分为谓语的无系词判断句在使用时受到了限制,客观上需要一个系词作判断标记,“是”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相似文献   
5.
词语所反映的世界是人们以自己的生存方式为指导,在原有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所发现、所创造的一个新世界,反之,透过词汇系统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人的生存状况.<左传>中的给予义类词汇系统反映出当时社会交换的广泛存在,并有着趋向和平、避免纷争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已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其立法的紧迫性既来自现实需求也来自国家的政策承诺.其中,法律调整范围、立法模式、目标功能定位是其立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三大基本问题.在具体立法设计中,我国家庭教育立法应主张将家庭成员间即家庭场所的教育作为其调整范围;应采取兼具保障救济和倡导促进两方面的功能导向的教育法章节模式作为其立法模式,而非采取专门的单行立法模式;并坚持事前预防和事后矫正两方面的调整规范导向;若采用单行法律条文,其名称应采用"家庭教育法"而非"家庭教育促进法",若选择教育法章节模式则不存在名称问题.  相似文献   
7.
吴峥嵘 《兰州学刊》2013,(5):176-179,113
人们一般把同义关系看成是完全客观的,为此,他们从词语所反映的概念以及词语所指称的对象等方面进行了说明,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实际上,同义关系不仅需要词义大部分相同这样的客观基础,还需要有主观上的认同。当词语在运用中能够经常必地实现"价值"的同化的时候,它们就会被人们看做是意义相通的,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