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初,以赫尔巴特教育学派理论为主的西方教育理论借道日本传入中国,由此引发了中国引进西方教育理论的第一次高潮,其中留学生尤其是留日学生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创办刊物,翻译或自编教育理论著作等方式,热情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不仅成为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主要中介和宣传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号手,而且也成为实践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先行者。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引进,对我国20世纪初现代教育理论的构建和当时的新式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留学生们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功绩应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漫步文坛艺苑,有时如同登山游园.在游客足迹少到的不显眼处,常常有虽不富贵娇艳,却有个性特色的野芳异葩.诗人冯至的散文亦可作如是比.作为诗人,由于种种原因所致,评论者很少光顾这位诗坛宿将,但他毕竟还为相当多的人所知;作为散文家,他就鲜为人知了,论者更属寥寥.自五四到如今,差不多也只有李广田、林非等极个别的学者提到过,而且仅涉及到其一阶段的散文.其实,他的散文如同其诗一样,风格独具,自有风骚,值得今之论者研究.从其散文创作历史来看,尤为明显.他的散文结集的仅有《山水》和《东欧杂记》两本(其它的散文则散见于各个时期的报刊上),但起迄时间却相当长,从五四时期一直到如今,其内容风格的演变明显地与其思想性格的变化有关,清晰地反映了他从民主主义的道路上迈向新中国及至现在的历程.这在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中是相当典型的.  相似文献   
3.
冯至先生以诗人和学者闻名于世,这已为相当多的人所知,但是,他的散文、小说,特别是剧作,就很鲜为人知了。客观地讲,冯至的剧作数量不多,社会影响也不甚大,但就在其仅有的两部剧作中,也显示了作者一定的艺术才华,表露了当时的心境,其剧作本身亦自有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在西方文学和学科规范的影响下,从中国传统的文学学科形态逐渐向现代学科形态转型的结果。其形成始于1920年代后期,在1930年代初基本完成。具备了相应的学科基本理论、学科教育体系和研究体系。在此过程中,从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们起到了主导和主体的作用:在五四时期,他们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转型;五四以后,又倡导和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创建。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以其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生动自然的比兴技巧以及重章叠句的民歌特点,影响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创作,而且在语言运用上也独具风格。王力先生认为,“《诗经》……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文学语言的真实面貌,具有丰富的词汇”。在词汇方面,它除了吸收数目可观的双声、叠韵等联绵词外,还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在三百零五篇中,就有一百零五篇运用了叠音词,总数约三百五十个,出现达六百五十次左右。仅《小雅·出车》一篇,就用了“悄悄’、“彭彭”、“央央”、“赫赫”等十二个不重复的叠音词。这种现象对后世叠音词的发展和运用都有着重要影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诗史上有些现象是令人迷惑的,如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的冯至,至今仍象淹没在惊涛骇浪之中的“沉钟” 似的,人们听不到声响,看不到光泽。其实,只要我们乐于“下水”,举起“沉钟”,拂去烟尘,就会为眼前美丽的景象所陶醉:风雨的剥蚀并未消褪色彩的光华四溢,时间的流水也并未带走叮哨作响的缭绕余音。相反,伴随时代的舞步,他的诗作将和怒放的百花一起,沐浴着阳光雨露,摇曳着风姿绰约的枝叶,散发出迷人的幽香。那么美在哪里,香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至今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建国以后出版的文学史,也很少提及他的诗作,近几年来的现代文学研究虽然触及到很多以前未引起重视的作家作品,但研究冯至诗歌的文章,还很少见。实际上,冯至的诗作,具有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都不乏佳章妙什。在中国新诗史上应当给诗人及其诗歌以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关系极为密切,留学日本是当时清政府解决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并大力提倡的结果,而日本政府为了其在华的长远利益,也试图利用中国人普遍的留日愿望实现自己的阴谋,少数日本有识之士则希望通过接纳中国留学生以维护中日的传统友谊。清末留日学生人数众多,达20000以上,为当时人类有史以来留学人数之最,且所学专业多样,以师范、法律及军事为主,回国后的主流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划时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还培育造就了一大批英才俊杰。当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作家、学者冯至,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意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冯至的经历、活动和受到的影响——至今学术界尚鲜为人知的情况,作简要的述评。一 1916年,冯至考取了北京第四中学。这一年,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悲喜剧轮番上演的一年。在众多政客和无赖小丑们的拥戴下,北洋军阀的武夫们一个个你来我去,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广东香山地区虽然不能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些文化名城相比,但它由于地处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较早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香山人得以较早地开眼向洋看世界,率先走出国门去异域求知,并逐渐兴起了影响中国后来发展的留学运动,涌现出了孙中山、容闳、唐绍仪和唐国安等一大批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以及诸多杰出人士;而且这种运动与近代中国的爱国诉求相结合,与晚清的革命呼声相结合,从而极其鲜明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留学运动的爱国特点,并为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