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莺莺传》研究一直是元稹研究的热点,张生即元稹自寓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的观点,而吴伟斌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极力反对自寓说.事实上,《莺莺传》是一篇自传性小说,吴氏用小说性否定自传性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吴氏对元稹恋爱的考订存在明显失误,其学术批评方法也很不规范.  相似文献   
2.
有关元稹几个问题的新考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文坛元白并称,但对元稹的研究历来萧条得多,以致使一些基本问题长时期未得到解决,如所谓元稹初仕于河东或河中,其实是子虚乌有;所谓段氏志的不同“版本”意味着元稹品行低劣,其实不过是用“邻人偷斧”的眼光看问题的结果;所谓元稹拜相前后曾移居安仁里,其实是误信了《唐诗纪事》、《云溪友议》误合元稹与元载为一人的记载;所谓元稹《除夜酬乐天》作于长庆三年,其实应作于大和二年;所谓《酬乐天待漏入阁见赠》作于长庆元年十月后,其实应作于十月前。澄清事实真相,将有助于促进元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 1982年出版的冀勤点校的《元稹集》 ,是 2 0世纪惟一的点校本 ,但是这个点校本却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 :一是录校不精 ,二是误校太多 ,三是失校太多 ,四是对前人成果的借鉴不够合理、充分 ,五是轻率校改 ,六是误收与误补 ,七是标点失误 ,八是未能广参异本。为此我们对《元稹集》应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 ,以便日后谨慎正确的利用 ,并藉此为以后重新整理《元稹集》获得些微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律诗创生的历史条件周相录,李庆广学者们往往把律诗的创生归因于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说”的出现,这固然不错,但律诗的体制特征并非仅在声律的讲究。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符号能容易地从一种官能转移到另一种官能,从一种技术转移到另一种技术,可见,单只语音并...  相似文献   
5.
汪辟疆先生校录的《唐人小说》甚为精审,有益学术不少,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本书附录《丽情集》本《长恨传》即有两处错误:  相似文献   
6.
吴伟斌先生《关于元稹知制诰以及翰林承旨学士任内的几个问题》一文,讨论了元稹在元和、长庆之际仕途升迁的几个问题,如元稹自虢州回长安的时间、元稹解翰林学士任的时间等,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考订存在较多、较严重的失误。清理这些失误,对元稹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首署名徐凝的元稹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诗局本《全唐诗》第七函第十册载署名徐凝《正月十五夜呈幕中诸公》 :“宵游二万七千人 ,独坐重城圈一身。步月游山俱不得 ,可怜辜负白头春。”同书同函同册又载同人《奉酬元相公上元》 :“出拥楼船千万人 ,入为台辅九霄身。如何更羡看灯夜 ,曾见宫花拂面春。”二诗相较 ,可知 :(1)二诗内容密切相关。“上元” ,即元宵 ,指正月十五日。前诗写自己“正月十五夜”“独坐重城” ,不得如“二万七千人”一样“步月游山” ,慨叹时光流逝 ;而后诗则劝慰他人官高权重 ,阅历丰富 ,“曾经沧海” ,不必羡慕他人“上元”游赏。二诗前唱后和 ,主客截…  相似文献   
8.
中华书局《元稹集》外集卷第七续补一收录断句 :“天遣两家无嗣子 ,欲将文字付谁人 ?”注云 :“见《白居易集》卷二十三《酬微之》注。”白氏诗云 :“满帙填箱唱和诗 ,少年为戏老成悲。声声丽曲敲寒玉 ,句句妍辞缀色丝。吟玩独当明月夜 ,伤嗟同是白头时。由来才命相磨折 ,天谴无儿欲怨谁 ?”考《元稹集》 ,稹原唱见存 ,题为《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并连缀焚削封章繁委箧笥仅逾百轴偶成自叹因寄乐天》 ,诗云 :“近来章奏小年诗 ,一种成空尽可悲。书得眼昏朱似碧 ,用来心破发如丝。催身易老缘多事 ,报主深恩在几时 ?天遣两家无嗣子 ,欲将文集与…  相似文献   
9.
周相录 《唐都学刊》2005,21(4):16-19
许多文献记载,元稹年十五明经及第,但究竟是实岁还是虚岁,不同学者观点不一。大陆学者认为是虚岁,及第在贞元九年,而台湾学者张达人则认为是实岁,及第在贞元十年。证诸文献,十五应是虚岁,是元稹报名参加考试的时间,而实际及第则应在贞元十年。  相似文献   
10.
周相录 《唐都学刊》2006,22(4):7-13
《莺莺传》为元稹招来了千古骂名,学者多以为其自寓的张生被当作一个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而屡遭批判,而崔莺莺则被当作反叛封建礼教的勇敢女性而备受称扬,但实际上崔张都经历了追求、反思与逃避自由爱情的心理发展历程。《董西厢》、《王西厢》为董解元、王实甫赢得了千古美誉,被当作反叛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颂歌而备受青睐,但实际上崔张只不过谋求在封建礼教的框架下为感情留下可怜的发展空间,并未自觉主动地否定封建礼教而确认自由爱情的独立价值。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王西厢》的发展,体现了古代文人从清醒到梦想的心理流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