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
上海与汉口两大口岸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一首一尾,两者之间的外贸埠际转运变迁反映出汉口作为内河口岸,虽然独立对外进出口能力一度有所发展.但无法完全摆脱对上海外贸转运的依赖,对比出上海对长江内河口岸和北方沿海口岸间外贸埠际转运影响力的不同,及长江流域作为上海核心经济腹地的重要性.上海与汉口之间的贸易关系,牵扯着长江流域这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其间涉及到的商业经营、金融汇兑、人口流动及城市成长等诸多问题都值得探讨,两大口岸间的埠际贸易研究应继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上海埠际贸易与近代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渐推进,历史学界重新思考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导致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等人数年来进行的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的研究即是这方面的体现之一。这项研究认为,五口通商以来,先进生产力首先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形成,这些城市率先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样板和基地。此后,这种新兴生产力主要沿着重要的交通路线向广大的内陆地区扩展,由此构成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沿海沿江口岸城市及其各自的腹地互为作用,而腹地的发展又受到历史基础、地理环境以及与口岸城市和主要交通路线远近的影响,由此导致各地现代化速度和水平的差距。当时与后世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就是上述因素控制和演变的结果,其影响直到今天。因此,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1849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范围、更深的角度弄清中国各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因素。本刊发表的吴松弟、戴鞍钢等先生的文章,侧重分析各主要口岸城市开埠以后腹地范围的变化以及对近代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和关注。  相似文献   
3.
1843年上海开埠后,不仅很快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也成为东亚近代转型的枢纽.19世纪50年代日本开港前后,上海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并且已出现以上海为中心的种种商业资源向日本的流动.由于上海已成为欧美洋行的据点,其进出口贸易及种种商业模式业已成型,日本开港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大量重要的进出口贸易经上海转运欧美,成为上海国际中转中排名第一位的对象国,上海亦成为日本多重含义的"中转地".随着明治维新后日本的飞速发展,上海对日"中转地"向外输出的意义逐渐减弱,转为由日本向内输出,成为另一层意义、另一种本末的"中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