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宪法治理经历了从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的革命宪法,新中国成立初期移植苏联宪制模式及本土化探索,到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的新局面。百年宪法治理历程曲折蹒跚,终坚定向前,经验值得弘扬。宪法治理模式的移植当慎重,宪法的权威应维护,加强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制创新,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文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3.
口头法与非洲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洲大陆由于长期存在的非文字文化的影响,习惯法的生成途径大多离不开口耳相传。“口头非洲法”(O ral A frican Law)的创制方式依创制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个体创制和群体创制两种形式,并且因口头法创制的主体不同,其程序和权威也有异。在无文字或不注重文字的口头文化背景下,口头法在表现形式上重口头程序,强调外在仪式,流传“誓言”与“神判”。口头非洲法是非洲传统社会极为重要的元素,它的存续是非洲法律文化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非洲法律文化正是因其浓郁的口头性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1913年,辛亥革命后首次国会选举尘埃落定,国民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成为国会中占席位最多的四党。为了防止国会制宪时出现"党见之纷争",四党决定在国会开会前聚"有聪明、才力、学识、阅历"之人员,举行宪法讨论会。此次宪法讨论会对领土规定、总统选举、总统权限、宪法以外之国家机关、国务员组织、两院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使得各党的主张得以明晰化。此次讨论会对民初的政党政治、制宪等发生了重大影响,其体现的制宪中的协商精神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法律文化的发展及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法是在继承改造英国法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独具特色的发达的法律制度。近四百年美国法律文化的发展史大体上经历了接受域外影响时期、自主发展时期和完善并向域外移植时期。与西方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法律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性。主要体现为:浓厚的宪政文化,日益增长的爱嗜诉讼的强烈倾向,反应的动员程序,法律体系繁多庞杂,法官尤其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在法律发展中举足轻重,对封建法律制度的摧毁比较彻底,等等。  相似文献   
6.
洛克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其自由思想有着独特的逻辑路径。这一逻辑路径就是,以批判与拒斥专制和无政府主义为逻辑起点,继而提出哲学上的自由概念,并演进至社会和政治领域,构建一个以自然法为限度的完整自由观。  相似文献   
7.
因受特定历史、地理和经济的影响,新南非劳动关系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殖民统治时期、种族隔离时期及种族隔离以后时期.体现了由实质不平等的劳动关系向真实平等的劳动关系的转型.为了维护新型平等的劳动关系,新南非当局从宪法、其他相关劳动立法和国际劳工标准三方面对劳动关系进行规定,表明南非致力于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愿和决心.  相似文献   
8.
近世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视西方的政治体制为"良法美意",借鉴与移植外国宪政文化成为了一股潮流.传教士的译介、驻外使节与留学生的宣传、清末官员出洋宪政考察让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感知并接受了诸如总统制、联邦制和分权制衡原则等一系列美国宪政体制和思想.美国的宪政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理想模式,其丰富的宪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产生了示范性效应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全国法律文化博士论坛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三届.第三届全国法律文化博士论坛在湘潭大学和张家界隆重举行.本届论坛强调学术争鸣和开放思想,与会代表主要围绕少数民族与外国法律文化、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国近现代法律文化三大主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在"圆桌论坛"平等对话的活跃氛围中,来自全国各地十多所高校的教授和学生言谈精彩、对话深入、高潮迭起.  相似文献   
10.
夏新华 《社会科学家》2004,15(1):141-143
近代中国宪政跌宕起伏,多灾多难。在纸面上的宪法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其在价值追求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清末预备立宪首开恶端,孙中山的《临时约法》因人立宪,北洋军阀修宪争权,南京国民政府以党代政,本应弘扬民主政治、保护基本人权的宪法被当成改变国家的工具,变成当权者手中的玩偶和进行权力斗争的制胜利器。此种工具性宪法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回顾历史,以史为鉴,中国的宪政可谓任重而道远。新时代呼唤新宪政,走出宪法工具论的误区,民主政治应当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