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能不搞清商品的定义.而目前流行的有关见解,我认为是不确切、不科学的.如有些书上说:商品就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种观点首先就难以解释.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前后,人们偶然交换的产品并不是为了交换才生产的,那是原始人为了自身的消费而生产的.可是,能说这些经过交换的产品不是商品吗?  相似文献   
2.
李孺义同志对精神产品进行定义式表述时认为,精神产品是脑力劳动的凝结物(《关于精神产品的几个问题》,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6期)。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排除了体力劳动在精神产品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我认为值得商榷。众所周知,任何产品都是劳动创造的,而劳动无非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只耗费体力而根本不耗费脑力的劳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同样,只耗费脑力而根本不耗费体力的劳动也是不存在的。因此,不论什么产品,都既凝结着脑力劳动,同时又凝结着体力劳动,观念形态的精神产品当然也不可  相似文献   
3.
周正刚《论模式》一文(载贵刊87年第6期),在论述模式的特点时指出,模式"是能够被模仿和学习的","模式提供了模仿或遵循的样板".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我认为,模式,至少是经济模式,并不包含"典范"或"样板"的意思,它本身并无任何褒贬含义.各种经济模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域环境中形成的,离开它们赖以形成的各种具体条件,它们的优劣是无从评判的.经济模式,实质上也就是经济形式(方式)或经济格局.理论界研究、宣传各种经济模式主要是着眼于对各种经济形式、经济格局的探讨和把握,从而对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鲜明特征和相对  相似文献   
4.
康才洪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著文认为,“人的意识对具体事物有反作用”。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他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样的命题不能成立。这就值得研究了。在我看来,“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无可非议。首先“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与“意识对具体事物有反作用”是一致的。康文所说的作为意识反作用对象的“具体事物”未加任何限制,我理解,这里的“具体事物”,就是泛指客观存在的一切具体事物,而不是专指某一特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可是,集体所拥有的对于土地的所有权,究竟是一种什么所有权?对此却无人问津,仿佛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还必须对它进行分析和说明。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所有权是分为三种形态的,即单纯所有权(或法律所有权)、经济所有权和完全所有权。对与生产过程相分离的生产条件的所有权,是单纯的生产条件所有权,这种所有权的所有者,拥有对生产条件的出卖、出租的权力。对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产条件的使用和经营权,是经济所有权,这种所有权的所有者,无权出卖他使用的生产条件。单纯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统一,是完全所有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