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0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艺家的生命体验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家的生命体验论略宋生贵作为文化层面上的文艺,其具体的表现形态、价值体现等,必然与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等,直接或间接相关,并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转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文艺之所以为文艺,究竟还有其超越时空的...  相似文献   
2.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7,20(4):22-26
82岁高龄的超克图纳仁坚守文学天地逾60年,执著追求,成就卓然。他的创作取材时间与取材空间有致交织而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的艺术画卷,其历史的纵深感与空间的宽广性,以特有的艺术魅力一同昭示着草原气派、草原精神;综观超克图纳仁的创作,是颇有草原气派的,或者说,他以自己的实践建树着真正的"草原文学"。超克图纳仁的文学实践,对当下有四点启示:一、作家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审美发现的问题;二、社会责任感与艺术追求的问题;三、突出民族身份与兼容广纳的关系问题;四、勤奋多产与锤炼精品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是作曲家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创作出的一系列以蒙古族文化内涵为表现内容,以蒙古族风格的民歌、器乐曲旋律或自创的带有蒙古族风格的旋律作为作品主题并贯穿发展的交响乐作品。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是作曲家眼中的蒙古族历史、英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等一切涉及蒙古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表现的是蒙古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传达的是蒙古族的崇高审美理想,是蒙古民族的感情、特有文化和审美方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文艺家的生命体验源于他对客观世界和生存环境的依恋。艺术表现的风格取材于文艺家生命体验的“辛酸苦辣”和“幸福甘甜”。文艺家的人生目标则是哲学命意的超越与审美追求的相契合一。  相似文献   
5.
<正> “文穷而后工”,这是中国文学家于创作倾注了生命体验后而发自心底的喟叹,且千百年来“共鸣”迭起,已成为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条规律。古人说:“诗人例穷苦,无意遣奔逃”;今人说要“耐得住清贫”。皆为诚挚之声。其实,说文学艺术为清贫的事业,对于整个世界也是大体相符的。西方文学艺术史上如塞万提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米开朗基罗、凡·高、贝多芬……等,可以开列出一串令人惊诧的具有实证性的名单。这一严峻的事实,似乎竟成了文艺家的现实人生与艺术境界之间,貌似相悖而实则相契的机缘,因此,象赵翼《诗论》中那种所谓“既要工诗又怕穷”的顾盼者,倒是往往在高尚的文艺面前陷于窘境。足见富有独创性的艺术世界的缔构与世俗的功名利禄,是不可兼而得之的。那么,这种现实生活境遇的清贫寂寞与执着的艺术追  相似文献   
6.
人类生存实践中的艺术审美活动,"缘"于人对于理想境界的憧憬,以及对于理想的生命形式的追求。其中包括人以自己具有无限灵性和可逆性的特有机能,寻求与更为广阔而久远的世界对话。从人类为寻求身心的更大自由,为获得生命空间的更加扩展的意义上,探讨人类艺术审美活动的生成、发展,乃至认识其内在机缘与命意,很大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相适合。在当代背景下,在对待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文化建设时,必须将目光放远,将视点最终落到关于人的理想的生命形式上,落到人类发展的大目标上。  相似文献   
7.
传承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时代范畴.传承主体的代际状态通常处于这个范畴的核心地位.任何有活力有前景的传承,都是发展、变化着的.正是一代代传承者不断注入自己新的认识和新的创造,才可能使一个民族的艺术真正存活于当代人的生活之中,并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精神力量.无论从群体意义上看,还是就个体而言,民族艺术传承主体的当代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对此,笔者的观点是一、民族艺术乃至文化的传承,不能事实上也不可能成为历史博物馆武的封闭的固化的留存,而应该是开放的、发展变化着的,以使其于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二、要在新的机制中保留并张扬民族艺术的特有的文化根性,以期在发展变化中不断追求新的民族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8.
1 发轫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西方“接受美学”,为人们探测文学世界的内蕴拓宽了新的视角。它确立了读者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读者与“本文”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存在于历时与共时态的阅读接受中。接受美学的出现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并易于接受,正是因为相对其它注重以作品本身为对象进行关于文学的价值评判,或以作品为基点评价作家与创作的理论构架,它第一次指向鲜明地强调了影响并决定文  相似文献   
9.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5,18(5):121-125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成为热门,体现社会对艺术的需求在扩大,我国当代艺术人才有了更广阔的展现才华的天地,也为艺术院校(专业)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生源数量方面的保障。但是,“热”中本身必有忧,“热”现象中的扩招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效应:教育资源紧张,生源素质不乐观,教学质量相对下滑。为此,要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生态,合理调控专业增设,注重内涵发展与持续发展,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文学的生成、发展及其特色 ,是与本民族的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生命情调等密切相关的 ,而且文学和艺术又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生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卷本《蒙古族文学史》从对远古口传文学的探寻到对近现代文人书面创作的考察 ,都始终注意到了蒙古族文化生态环境的特征。其当代意义 ,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 ,为多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