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初三帝主张道教居先的一个共同原因是借助道祖老子以抬高皇族李姓的门第名望。除此之外,唐高祖为了对道教徒的兴唐之功表示回报,唐太宗在与其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曾得到道教徒的大力支持,唐高宗为了利用道教徒阻止武则天篡位等,也是其主张道教居先的具体原因。唐初三帝在道教居先的前提下,又给费教以合法地位,使其与道教共存。之所以如此,除了由宗教的性质及其对统治阶级的作用这个共同原因所决定外,唐太宗想和天竺建立与保持正式的友好外交关系,唐高宗慑于佞佛的武则天的淫威等,也是一些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 杜牧的七言律诗,在其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外甥裴延翰所编次的《樊川文集》二十卷,前四卷共收各体诗歌二百六十一首,其中七律就近六十首;若加上宋人编次的《樊川外集》与《别集》中所收的七律,数量当更大。杜牧的七律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艺术上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吴乔《围炉诗话》云:“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其七言律亦极  相似文献   
3.
唐代三教并行政策的形成寇养厚一这里首先说明三个问题。(一)关于“三教”。所谓“三教”,按一般说法,是指以孔子为教主的儒教(孔教)、以释迦牟尼为教主的佛教(释教)、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老教)。佛教和道教都是名副其实的宗教,不存在争论。但孔子创立的儒学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以理囿情”观念寇养厚1《尚书·舜典》的"诗言志,歌永言",最早提出了诗歌的“言志"问题。在先秦时期,"志"与"情”当然有微别:前者主要指人的志向、怀抱、理想,偏于理性范畴,重在表现人的社会性,如孔子说"各言其志"(《论语·先进》);...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杜甫绝句,清人黄子云誉赞曰:“少陵七绝,实从三百篇来,高驾王(昌龄)李(白)诸公多矣。”(《野鸿诗的》)而明人胡应麟则说:“五七言(绝句)俱无所解者少陵。……少陵不甚工绝句。”(《诗薮》内编。以下引语同见此书者不注)毁誉褒贬如此,实有研讨必要。  相似文献   
6.
对韩愈的“以文为诗”,自宋代起就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贬之者如黄庭坚说:“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陈师道说:“退之以文为诗……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又说:“退之于诗,本无解处。”(均见《后山诗话》)沈括更说:“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惠洪《冷斋夜话》卷二)褒之者如吕惠卿说:“诗正当如是,吾谓诗丿亦未有如退之者。”(惠洪《冷斋夜话》卷二)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韩愈是唐代的大家,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叶燮《原诗》更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至今仍争论不休。我这里根据古代诗评家所提供的线索,分四个问题对韩愈的“以文为诗”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对《西游记》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近几年的研究中,肯定与否定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引用鲁迅关于《西游记》的一些论述,作为自己的论据。那么,鲁迅到底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他是如何全面论述《西游记》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的?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把《西游记》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读诗琐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是一个很好的唐诗选本。然而,白玉微瑕,其中的一些训释似乎尚可商榷,(?)琐记几条如次。1、杜甫《丽人行》中的“后来鞍马何逡巡!”原注:“逡巡”,急驰貌,形容杨国忠的骄横。按:《庄子·让王》:“子贡逡巡而有愧色。”白居易《重赋》诗:“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这两句中的“逡巡”都是却退、或欲进不进,迟疑不决之义。“逡巡”又作“逡循”、“逡遁”。《汉书·万章传》:“章逡循甚惧。”贾谊《过秦论》:  相似文献   
9.
<正> 杜牧对元稹、白居易的诗歌持什么态度?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论。本文拟对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宋祁在《新唐书·白居易传赞》中说:“杜牧曰:‘(元白诗)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盖救所失不得不云。”宋祁此语一出,其后学者若刘克庄、杨慎、王世贞、贺贻孙、王夫  相似文献   
10.
《春秋》三传的作者及成书过程,以及经历秦火之后如何复现于世,是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汉代君主对三传的态度,也对学术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