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问题和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总根据。马克思主义是从不同的维度来关联中国问题的。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关联中国问题呈现三重维度:政治维度、学术维度和大众维度。问题是有层次的,不同维度的马克思主义折射出的中国总问题中的具体问题构成基本问题域,以人为本是问题域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关联中国问题的三重维度存在分离甚至分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不仅可以弥合马克思主义不同维度之间彼此分裂的状况,还可以消除中国问题之间的割裂和冲突。以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关联中国的核心问题堪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之正途。  相似文献   
2.
列宁和毛泽东都不同程度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主义思想。他们的坚持和发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把握革命与国际主义之间的本质联系是逻辑起点;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是方法论基础;参与和领导阶级与民族革命实践是现实基础;借助共产国际是组织平台,发扬自主性联合是实践原则;反对帝国主义是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中国外交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产生了两大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三大理论成果。在这三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仅开创了一条“斗争与合作———发展与合作———参与和建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模式,而且在外交理论和实践中还包含了充分体现时代主题的国际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国际形象就是在国际社会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国家自身以及其他国际行为体对一国构成性或表现性要素相对稳定的认识和评价,是主客体作用的统一体。客体的变化、主体的不同以及主客体的历史发展都会导致对国际形象认知的重新定位。本文建立一种"战略文化-国家行为———国际形象"的逻辑假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形象的变迁作了分析,分析认为战略文化和国家行为的变化对国际形象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