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贾政是有真性情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丢失自己真正的追求,成为一个失语状态下的典型文人形象。在书斋中他迷失自身,在贾府中、在父母和子女面前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在官场中也处于失语状态。探究其因,是封建文化自身的矛盾性、清王朝文化的存在样态以及《红楼梦》文本美学追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屈原死后,曾和众多的功臣和文化名人一样,受到民间较为广泛的祭祀.其庙祠从汉代开始,主要在楚地;唐代主要在湖南、湖北,宋时发展到广州,明以后延及江西、江苏、台湾等地.清代屈原的庙祠非常普遍,不仅是屈原更加深入人心,大概与反对满清有关,是人们将忠君爱国的屈原当作一面反清旗帜.官方在唐封其为昭灵侯,更多肯定的是屈原的文化价值.宋封其为忠洁侯,继又封清烈公;元封其为忠洁清烈公,明复其号"楚三闻大夫屈平氏之神",则更多的是肯定屈原忠君爱国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左传>第一次将上古原始叙事文体的粗线条记事加以细化,完整地记载一个史实、事件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开创了"言事相兼"的叙事文体体式.<左传>的这一叙事特征,其内在成因是对"礼"的记载:作者自觉地将"礼"作为记述历史的中心视点,以事明礼,使<左传>始终参照礼来记事;而"礼"以过程和细节表现其意义,要求记录者对事情的本末和细节特别关注.礼仪的言行相兼及记言明义,使得<左传>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事必兼言的写作手法,由此形成了言事相兼的全新叙事体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