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这一课题,自章培恒先生明确提出并大力提倡以来,已过去了十馀年,除了由复旦大学召开的以此为题的五次学术会议,并出版若干册相关论文集之外,作为此一研究实绩的,能举出来的似乎并不多(谈蓓芳教授所著《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论考》等,或为一种)。张勇教授新著《中国小说古今演变研究举隅》,应该说是成功实践章先生研究思路的一部力作。中国文学研究界并不缺少对中国古典小说或现代小说的研究,然而,在  相似文献   
3.
巩本栋 《文史哲》2007,(1):95-102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意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影响到文论,即指文章的风格。至唐王昌龄撰为《诗格》,提出“十七势”等诗学概念,则谓诗歌创作中的运思和意脉的流转变化。至于皎然《诗式》、齐己《风骚旨格》、僧神《诗格》等,虽借用禅宗话头,巧立名目,然其所谓“势”论,也大抵与王昌龄相近,而与禅学中的“势”并无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4.
也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出版程千帆巩本栋最近,有关方面经过多方筹备,约请海内外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工作,编纂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将清人摒弃于《四库全书》之外而仅存其目的六千多种书籍(据统计,今尚存四千余种)搜集整理成书。这不仅是理所应当...  相似文献   
5.
汉赋起源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汉赋的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或谓源于<诗>,或谓源于<楚辞>,或谓多源.我们认为,"赋者古诗之流"的说法,不过是汉人以经学眼光所作的赋学批评而已,事实上不是<诗>影响了赋,而是赋<诗>风气促成了汉赋的产生,这也是赋之得名的主要原因.<楚辞>原是楚文化熏染下的抒情诗,汉以后拟作甚多,加之又受汉赋影响,遂有骚体赋的出现,但在以屈原作品为主要代表的楚辞与汉大赋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至于汉赋多源说,实未揭示汉赋产生的源头究在何处.细案史料,汉赋直接源于战国纵横家的游说进谏之辞.从春秋时期公卿士大夫在特定的政治、外交场合赋<诗>言志,到战国时期士人的隐语讽谏和游说进谏,再到汉初枚乘的<七发>,汉赋的萌发、演进之迹皦然分明.  相似文献   
6.
元稹、白居易前后交往30年,诗歌唱和近千首。这些唱和强化了二人美刺比兴、讽谕时事的诗歌创作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他们的讽谕诗创作,形成了同题共作、从同立异的唱和性质。在元白的唱和实践中,彼此的诗风得到不断改进,对二人诗歌创作的风格、体裁与观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诗歌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程器》主要论述了从政与为文的关系 ,其主旨在力倡“贵器用”与尚“骋绩”。它不是一篇纯粹的作家道德品行论 ,也未涉及作家道德品行与创作的关系。然而 ,从文中关于文人“不护细行”的论述 ,却可以引发一些思考。东汉以来文人的不护细行以及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争论 ,都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士自身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对个性自由精神的追求 ,反映了文人的自觉。这种自觉 ,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确立。同时 ,由于对文人不护细行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带有一定的偏见和局限 ,也就不免会影响到文学批评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把目光集中在“域内”汉籍的研究上,而对“域外”汉籍,则很少涉及。近20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在域外汉籍的整理和研究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刊此次邀请七位这一领域的“拓荒者”,他们对域外汉籍的界定,域外特别是东亚的汉文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具体情况,域外文人对中国原作的拟效,国内汉籍的东传以及百年来中国文人对域外汉籍的寻访,都作了精练而全面的介绍,并提出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本期刊发域外汉籍研究的一组文章,就是希冀能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问题饶有兴趣的探索、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关于唱和诗词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唱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它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特色独具。诗词唱和的性质是同题共作,联句属于唱和诗的一部分,赠答与其有交叉,拟和乃古人用功之法。唱和诗词的评价,可分拟和、同处、同境遇、同体验、同声气等多种层次,都有一定的成就。唱和与唱和诗词对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文学史上理应占一席之地。应酬、次韵、逞才使气,历来是唱和诗词被人指责的三个焦点,其实,应酬、次韵既不足为大病,而逞才使气尤可认为是文学创作发展的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作诗犹爱邵尧夫——论辛弃疾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南归后在思想上受到理学思潮的影响,加之其退居时期自解自慰心态的需要,故而更多地服膺于邵雍观物识理、“吟咏情性”的思想和诗学观念,并取法于邵雍的“康节体”诗,走了一条与其词的创作并不相同的道路。然尽管如此,辛弃疾在诗歌创作中写其退居心态,直抒胸中志趣性情,亦能关注社会人生,风格则或平易朴拙,或奇崛傲峭,多有可观,因而仍是正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辛弃疾思想性格和心灵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虽然他的诗歌创作也一如邵雍,不免时有一味说理,较乏形象,过于直白的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