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经典,大部分经文成书于东汉时代。今本《太平经》基本上保存了东汉经文的原貌。本文力图应用《太平经》的内证,参以史料,对东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早期道教产生的社会条件、思想条件和心理条件作些探讨。 一、东汉社会总危机的根源 我们从汉魏之际封建说着眼,把东汉的社会危机看作是“古典古代”型社会形态总危机。 所谓“总危机”,是指秦汉时代的各种社会矛盾已经在东汉后期激化到无法由自身调节机制实行有效地控制和调整的程度,因而达到行将爆发的临界状态,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全面崩解。与之相比,秦末、西汉末同样经历了社会危机的爆发,但社会机体大致上仍能按照原来的模式重构。东汉末的社会危机则使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结构统统崩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正与古代罗马帝国“总解体时期”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正> “扶桑”与传说中的日出之地有关。但扶桑是什么?在哪里?其传说是怎样衍生的?一直是个谜。它引起人们对东海之外的玄想古已有之,本世纪以米,又与美洲及其土著文化联系起来,成为反复论证推求的课题。罗荣渠《扶桑国猜想与美洲的发现》(《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一文从扶桑木的特征、古代远洋航海的可能性、“石锚”产地的推测、古代文化的传播规律方面作了深入的辨析,排除了扶桑在美洲、在海外的可能性。但文章从佛教  相似文献   
3.
“天人感应”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和大众心理这些领域里居有重要地位,发生过重大影响。其中,人们对星象与天命之间的神秘联系寄予了特别的关注,占星术因之成为影响政治的手段。星占之中“五星聚宿”现象被方士和政治家们视为天命德运转移的征兆和王朝更替的根据。千古之谜《河图》、《洛书》其实是被神秘化数术化了的上古星图。本文试对这类心态演变作一番历史的追溯和解析。一、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古人相信国家权力是天赋的,君权的继承或转移表征着天意,天人之际存在某种神秘的交感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俪生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讨论会综述庄春波1996年10月6日,兰州大学召开“赵俪生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讨论会”。来自甘肃省和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百余名代表到会,兰大校长李发伸的开幕辞对赵先生从事文教事业65周年的业绩给予高度评价;著名学者袁世硕代表山...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向人类提出信仰、伦理道德、终极关怀和人类发展方向问题。人类掌握了强大技术手段和巨大物质能量,而又日益失去精神信仰和道德目标的追求,地球村的混沌无序使人们产生了迷途般的困惑和深刻的精神危机。中华民族面向未来,也在认真思考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否振奋现代民族精神,为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提供智  相似文献   
6.
<正> 古人头脑里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思维的成分,与现代人有很大不同。“原始人用与我们相同的眼睛看,但是用与我们不同的意识来感知”。中国人原始祖先的心态究竟怎样,已很难确知了,但在古人头脑里遗存下来的那些原始思维的残余,还能从某些文献或民族学材料中看到。《周易》里就保存了原始思维的残迹。一、《周易》与原始思维的遗存《周易》本身并不是原始思维的体系,它原是一部占筮书。它的材料已经过了精心剪裁编排,包含了许多哲理,不是原始形态的占筮术了。不过,《周易》这座“神秘的殿堂”乃是由原始的“砖块”砌成的(郭沫若语),砖块虽经过加工,原坯却不乏“恐龙”的化石。占筮术起源于原始时代,延续的时间却很久远,古代乃至今天都有人乐此不疲地从事这  相似文献   
7.
“象刑”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论坛》1984年第九期载李衡梅同志《中国古代刑法渊源》一文,将上古传说中的"象刑"解释为源于原始社会的荣誉刑.我们认为,如果仅就所谓"黜(黑屋)之刑"或者"墨幪之刑"而言,这样解释未始没有道理,但是说到"象刑",这就不对了.所谓"象刑",应当是由原始刑法向成文法典过渡的中间形态.  相似文献   
8.
楚族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要追溯的楚族之源,是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草创楚国之前辗转迁徒而来的楚国统治集团及其族属的先族,不是荆楚之地土著居民的先族.春秋时代所谓"华夏"族称楚人为"荆蛮",楚人也毫不隐讳地自称"我蛮夷也",以别于中原诸国.不过,这种蛮夷华夏的分野并不反映鬻熊以前,也就是周文王时代以前的情况,而仅仅是西周春秋以后凝成的地域——文化观念.我们认为,所谓"华夏"族,无非是统治了中原,或多或少地融合并文明化了的蛮夷戎狄.华与夏原是黄河下游与中游东西对峙的两大部族,楚人的先族出于黄河下游的"华族"部落联盟.一楚人与鬲楚人与鬲有着特殊的关系.楚人最显赫的祖先就是祝融和?熊,出于楚族的变竟因不祭祀祝融、?熊而被楚国所灭(《左传·公二十六年》).可  相似文献   
9.
舜征三苗考     
在湖南省楚史研究会第二次学术年会(1985)上,有关舜征三苗、荆南舜迹与两湖地区先楚文化的关系问题引起与会学者的兴趣。针对会议的有关争论,笔者将自己的观点及会议发言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10.
墨子的“三表法”是中国“轴心期”理性文化的精华,它可与同时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形式逻辑三段式相媲美,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本、原、用是墨子三表法的基本范畴,也是墨学的基本方法论工具。道家的“守一观复”、儒家的“扣二执中”、墨家的“兼三尽用”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三大维度,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