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训诂学作为我们的国学之一,起源很早,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萌芽。当时,我国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生产力日益增长,以汉族为主的各族的文化蒸蒸日上,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而由于诸侯割据,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于是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加以今语和古语的不同,人们阅读古典文献,往往不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有人来为他们解释古今异语和各地方言,训诂就应运而兴了。先秦人解释语义的只言片语,在古代文献里就可以找到不少。如:《周易·说卦》:“乾,健  相似文献   
2.
两汉是我国训诂学的黄金时代,不但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训诂传注,而且产生了四部高质量的训诂专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这四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刘熙的《释名》成为后来字族学的奠基之作。它作为一部专门解释词的语源义和同源关系的词典,一直受到后来历代文人的推崇。 刘熙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高水平著作,笔者认为是与他具有比较进步的语言观分不开的。但关于刘熙其人,史书之中没有传记,所以我们很难借助史籍了  相似文献   
3.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开创了我国对方言词研究的风气,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方言的专著,在语言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康建常 《殷都学刊》1998,(4):92-95,106
本文着重探讨了先秦思想家荀子对语言的认识,将其语言观归纳为:荀子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和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具有稳固性和发展性;语言应该规范化;汉语分为方言与共同语两种;语言具有很大的社会功能等。他的这些语言观与时人相比,是十分进步、科学、卓越的,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受阶级与时代的局限,荀子的语言观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词义学的角度看。先秦“优”字无“优秀”义。“优”字在《论语》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及子曰:“孟子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三个“优”字,杨伯峻先生都讲成“优裕”是很准确的。《孟子·告子章句下》:“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联系上下文,“优”也当“优裕”、“有余力”讲。《诗经·大雅·瞻印》“天之降罔,维其优矣”。高亨《诗经今注》云:“优,厚也。”也是“优裕”义。只不过是天降灾荒,百姓的灾难丰厚,也就是灾难沉重罢了。《国语·周  相似文献   
6.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训诂专书,它是我国最早的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训诂材料,保存了大量的古字古义,仅它给词分类这一点,就比西方早100多年。《尔雅》对后世的训诂学也有很大影响,在古汉语和汉语史研究上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消极修辞,虽然早在南宋陈騤的《文则》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被”字句和“把”字句发展的探讨,说明古人对消极修辞的高度重视,以期引起有关同志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体大思精的字典。是语言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问世以来论者颇多,缘成了一门红热的学问——许学。本文旨在系统论述许慎的语言文字观及其对《说文解宇》的影响,企有补于许学。希望当代研究《说文解字》的专家学者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9.
《毛传》全名《毛诗诂训传》,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训诂传注。对后世的训诂传注和训诂专著,均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毛传》的作者究竟是谁?诸说不一。《汉书·艺文志》云:“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又《儒林传·毛公》云:“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都语焉不详。到了三国时代,吴国的两位学者陆玑和徐整对此才有了较详细的叙述。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之为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训诂传》,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新旧两党激烈斗争的时代。他二十一岁考取进士以后,做了主薄、签判等地方官。也就迅速地卷进了斗争的漩涡。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他既反对革新派的新法,又反对保守派全盘否定新法,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新旧两党激烈斗争中,他持着这种依违态度,自然就得不到新旧两党任何一方的全部同情和支持,因此,他的悲剧命运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苏轼一生中,曾多次被贬谪,还因文字狱坐过牢。在垂暮之年,竟被贬到辽远的海南岛。然而,面对这一个个的沉重打击,他却不屈不挠,把“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对生活的执着热爱中寻求排遣和解脱,自始至终地对人生怀着热烈和沉挚的感情,不懈地追求着美好的理想。身处逆境之中,并不悲观颓废,仍然执着地热爱生活,这种生活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