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论唐太宗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唐太宗主要是作为一个勇猛的英雄和政治家而为人所熟知。他虽以战绩显赫而闻名,但也不乏文人气质。当他还是秦王时,就为自己组织了智囊团,设置在文学馆中,其中的十八学士在他继位之后仍保持很高的职位,这些人包括了当时一流的学者和作家。太宗本人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写了至少五篇赋和大量的诗歌。可是,有迹象表明,他对文学价值的理解有意识地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比如在《贞观政要》中载有太宗对赋的评论: 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  相似文献   
2.
赋是汉代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但汉赋在中国却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尤其在1949年至70年代,几乎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龚克昌教授是最早真正对汉赋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的学者之一,《汉赋讲稿》就是他1988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期间的讲稿。《汉赋讲稿》既有对汉赋在总体上的全部评价,又有对汉代具体赋家及赋作的独到见解。尽管《汉赋讲稿》只是龚克昌汉赋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他的开创精神和“深远的洞察力”,以及“对赋及汉朝文明坦然自若的热诚”  相似文献   
3.
论赋体的源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一若是想给赋下个定义,就象是个植物学家想分辨一种植物的名称一般。事实上,若把“赋”一词和中国原产的一种植物——石楠花相比的话,我觉得这是个十分近似的比喻,而我也常喜欢把赋当作中国文学中的石楠花。石楠花有好几种不同的品种:有中国原产的;有交配而成并且常见的新品种。但有些品种甚至不叫石楠花,而叫杜鹃花,表面上既不象右楠花,也不象交配的新品种。中国文学中的“赋”正如石楠花一般,也包括了几种不同的种类:原来的文体和早先的一些文体相配则产生了一种新文体,而这种新文体后来反而被认为是这种文体典型的形式,这是指西汉辞赋家创作出的新文体“赋”而言;后来,原来是石楠花形式的“赋”体终于也产生了杜鹃花,有些文学作品不再以“赋”为题,但是基本上却具有“赋”的体裁本质。  相似文献   
4.
汉武帝是汉朝第一位对文学感兴趣的皇帝,通过肯定从未获朝廷认可的文学价值观,汉武帝事实上实现了文学的体制化.汉武帝之后,汉代的文学基本属于皇家的,赋尤其以皇帝及其体制为中心.虽然制度化往往被视为对文学创造性的遏制,但在汉武帝时期,其效果则恰恰相反.由于汉武帝独特的文学品味以及他对当时文学价值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时主要文体特别是赋的地位,促进了汉代文学的兴盛.  相似文献   
5.
在汉朝早期,赋作为宫廷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突然出现.虽然它最后成为皇宫的受欢迎的文学形式,但在早期,赋的创作中心却不在京都而在诸侯王的领地里.大部份诸侯王都是皇亲国戚,被看作是皇帝的家臣.然而,在公元前154年的平定“七王之乱”以前,几个诸侯王宫的雄伟壮丽,却可以与皇宫相媲美.诸侯王邀请知名学者和文人到他们的王都,一些诸侯王甚至建立文学沙龙.汉朝早期最重要的文学沙龙可能是刘武时代的梁国,刘武是文帝的第二个儿子.公元前178年初,他继承几个诸侯的封地.公元前168年,文帝使刘武继承他最小最喜爱的儿子刘揖(《史记》作刘胜)作了梁王.在刘武统治时期,梁的疆土向北扩展到泰山,向西延伸到高阳(现河南杞县西南),大约有40个州郡,这里是一个先进的兵器制造中心.“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刘武使梁的都城睢阳(现河南商丘南)成为当时最大最美丽的帝国大都市之一.“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的欧美“文选学”研究[美国]康达维虽然《文选》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西方汉学界却未受到重视。例如第一部以西方语言写成的中国文学史中,作者翟理斯(HerbertA.Giles,1845-1934)仅仅以两句话将《文选》带过。...  相似文献   
7.
<正> 汉代最宏伟的诗篇是京都长赋。在萧统和其门客所编的《文选》中,赋被排为第一种文体,而赋的第一类即为“京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又被列为首篇。萧统如此看重京都赋,大概是吸收了著名理论家刘勰的观点。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认为,赋中类似以京都、宫殿、苑囿、畋猎为主题的篇章,其功用是“体国经野”。这一叙述,本来自《周礼》首章《天官冢宰》,它反映了赋的思想,即不管什么题目,赋最关心的是国家,广而言之,就是王朝和帝国。因此有关京都的赋比有关游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