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业松 《社会科学》2008,(6):178-182
<叔叔的故事>创作于1990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解读.就其在新时期文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文学史意义而言,该作品通过对两代人.尤其是两代作家的共同经历的反思,不仅以其表现形态上的高度复杂化体现了时代的文学变迁,而且以其达到的意识层次,宣告了"新时期文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2004年10月15日,复旦大学中文系会同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苏州大学中文系、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上海通俗文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庆祝贾植芳先生九十华诞学术交流会",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彭裕文、上海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赵长天、著名学者罗永麟、何满子、王观泉、章培恒、范伯群、陈思和、谢天振等贾植芳先生的故交、学生以及相关人士20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著名学者钱谷融、著名诗人绿原、彭燕郊、朱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清华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等个人和单位向贾先生本人或会议发来贺信贺电.会前,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专门去贾先生府上祝贺老人生日快乐.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鲁迅的写作有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慰藉朋友,以及清理自己的难以忘怀的旧梦。《呐喊·自序》中说:“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相似文献   
4.
5.
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一些因素 ,已经难以从作为其合法父代的新文学小传统即“现代性”传统中找到其变化契机 ,并以现代文学合法性资源为依据对之作出有效阐释。九十年代文学变化中的种种迹象显示 ,中国文学史上的“二十世纪文学”和“现代文学”很可能是一对可以互相取替的等值概念 ,其恰当的下限 ,应判定为二十世纪末  相似文献   
6.
2002年11月1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和编辑家胡风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为缅怀他在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建设上的卓越贡献,探讨其理论批评遗产和文学编辑活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总结围绕他的文学活动所产生的种种历史现象的经验教训,由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和贾植芳先生倡议,复旦大学中文系和苏州大学中文系联合主  相似文献   
7.
张业松 《浙江学刊》2003,(1):137-142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是一个涵盖从“五四”新文学的前期酝酿到当代文学的最新进展、基本上与整个二十世纪相始终的文学研究领域。本文从学科前沿对其现状和前景作了分析 ,并逐一评述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和广义的“文化研究”等三种研究思路 ,对其学术创新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张业松 《浙江学刊》2001,21(3):91-96
茅盾对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史料出发,对茅盾青年时期的文学主张与实践作了分析,对周作人、胡适等人对他的影响作了探讨,并对茅盾从"文学新青年"到"阶级艺术家"的思想轨迹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张辛欣走上文坛之后命运多舛,关于她的是是非非实在太多,而她恰恰又是个不大在乎这种价值评判的人物。她的创作与她的生命联系得太紧了:她有着无尽的浪漫情调,于是她的作品也就在理想与现实中纠缠不清;她有着无比的善良,于是她的小说总是在真与善中百回千转。然而人毕竟要长大,生活毕竟要定型化,于是她把她的那份浪漫与善良用在人世艰难中磨炼出来的坚韧协调了,去追求一份美的理想,力图为同样艰难过或艰难着的人们送一片温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