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全之 《齐鲁学刊》2001,1(5):127-131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战争经历对老舍的人生记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战争记忆在老舍的生活经验中不断被新的战争经历和海外生话所激活,从而奠定了老舍创作的“仇洋心理”,使老舍创作表现出复杂的国家复仇意识。国家复仇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老舍创作的核心意识。  相似文献   
2.
诚与真,是五四文学获得永恒魅力的根源,也是其最明显的时代徽标.五四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儿童时期,散发着童真般的光芒,承载着诚与真的原始色调,显示了一个"健康儿童"应有的美学特征.所谓诚,即真诚,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反复强调和捍卫的人格原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相似文献   
3.
以务实的态度调整课程内容 ,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 ,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但在务实的同时 ,还必须坚守人文立场 ,去关注人类的精神、价值、观念、信仰等“务虚”的问题。“人本”与“文本”是本课程的两个基本点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两点 ,使学生自觉追求人性美、艺术美。本课程既是一门历史学科 ,又与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地纠结在一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史识”与“时识”结合起来 ,是解决本课程“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激发学生想像、激活学生思维为目的 ,以便使学生在获取文学史知识的同时 ,也能获得作品中的情感与智慧  相似文献   
4.
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文学研究也必然会受其影响,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就目前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数据库的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取得很高成就,在对"大数据"使用方面也有较为充分的准备.相对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对"大数据"时代的反应较为迟钝,尚无理论上的思考和准备.但无论怎样,"大数据"给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的新思维和新方法是无法抗拒的,必将给这一学科的研究带来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张全之  刘媛媛 《文史哲》2012,(2):129-139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土改小说有着明显不同:前者以政治和政策为主导,记述历史进程,而对历史进程中被挤压的个体的命运,则缺乏必要的关注,作品成为政治运动的次声部,因而这类作品对暴力和土改干部的描写较为单一。后者以史料和文献档案为基础,能够冷静地谛听、考辨与重建历史,具有很强的私人性和个体性。他们在描写暴力事件时,将暴力与人性纠结在一起,更好地彰显了历史事件的多重意蕴。他们对"冷酷型"、"反思型"和"悲情型"土改干部形象的塑造,呈现了历史进步途中个体命运的复杂性。四五十年代土改小说存在的种种问题,除了受当时政治形势的规约外,与二三十年代以来左翼文学形成的激进主义和理想主义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将创造社置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之下,认为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并认为它的作品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事实上,创造社主要成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密切。郭沫若在回忆创造社时曾说:“创造社这个团体一般是称为异军突起的,因为这个团体初期的主要分子如郭。郁、成、张对于《新青年》时代的文学革命都不曾直接参加,和那时代的一批启蒙家如陈。胡、刘、钱、周,都没有师生或朋友的关系。”①郭沫若这位未直接参加新文化运动的诗人却一直与鲁迅并称为五四时期的两面旗帜…  相似文献   
7.
从大学教育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实际来看 ,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分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因此有对其进行重新划分的必要。划分的方法是拉长中国现代文学的时段 ,将其上限推至晚清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 ,下限推至80年代末。这样不仅有利于筛选经典、优化教学内容 ,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9.
数量众多的“五四”军人题材的作品虽然长期被排斥在文学史的经典叙述之外,但它并非是毫无意义的。它一方面为我们记录下了战争年代军阀们的种种罪恶,另一方面它通过“审判惩罚模式”和“忏悔反思模式”明确地反映出了“五四”作家们明确的反战立场。正是这一立场,使“五四”战争小说于不自觉中形成了新的范式,无“主义”、无英雄、无战争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创造社在本世纪20年代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论战,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创造社挑起论战的动机及以社会运动方式组织文学运动的负面效应。创造社正是在向文学研究会的挑战中,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反抗“偶像”的精神,当然这种带有“行邦意识”的挑战行为,也不可避免的有着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