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考试那天早晨,小闹钟准时将我闹醒。我呢,赖床习惯倒是一直保持着,一边听着刺耳的铃声,一边念叨着:“别催我,就一分钟”“大概快过了吧?”我想。于是,极不情愿地从温暖的被窝里伸出一只手,慢腾腾地拿起衣服,懒洋洋地伸向衣袖。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把衣服穿好了。草草地洗漱完毕,抬头一看,不妙!撒腿就往学校奔去。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信息和航天时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天文学突飞猛进。该文从地球概论/基础天文学科性质、特点、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提高全民天文素质以及普及天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对目前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反垄断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版权集体管理是促进版权许可和实现权利人利益的有效方式,但其限制竞争的潜在弊端也不容忽视.美国借助其发达的反垄断法体系对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规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与国外同类组织相比,我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因设立模式、性质、法制环境等方面的局限而更易形成垄断,为此应当借鉴美国丰富的反垄断司法实践,完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4.
陈新  殷辂  张林海 《中州学刊》2005,(3):110-113
在科学发展观之下,区域发展不应破坏区域关系,而应对区域关系的协调做出贡献.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不是为了搞区域性的经济联盟,而是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整体发展之中,打破自我封闭、区域分割,以内部的协调发挥这一地区的潜力,以包括人口流动在内的开放式的大发展促进东西与城乡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网络诉求是网络时代公民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以社会管理取代管制,建立官民网络理性互动的机制,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理性互动,归根到底就是“依理互动、互动趋同”.在强化社会的核心价值的同时,通过理性的互动机制彰显公道,超越私利之“异”,回归到本有之“同”,回到事件本来的是非曲直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6.
张林海  殷勤 《中州学刊》2003,(5):193-196
在建设法治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反对以人、以言代法 ,另一方面又要反对“以术治国”、以“治法”为法治 ,这就是人治与法治之争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地理学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方向的拓展、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研究手段的革新等方面。但也存在重复性的应用研究多,学科整合不足,基础研究逐渐弱化,地理学教育欠缺等问题。福建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应注重于:方法论、技术的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地理学教育的深化研究;以信息化推动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提高科研竞争力,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地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杨凌示范区科研成果产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教单位的科研成果、6个成果转化企业和 4乡 1 0村 1 1户农户的收入基本情况作了重点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杨凌示范区有科研成果 5 0 0 0余项 ,其中理论研究成果占总成果数的 3 0 .69% ,直接应用于生产、实现产业化的成果占总成果数的 3 2 .67% ,农业栽培和丰产配套技术类成果数占总成果数的 3 6.63 %。杨凌的科教硬件优势、人才优势、科教信息传播、交流、推广辐射优势使杨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解决中国农业生态经济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应做到 :(1 )对杨凌示范区科教单位的 5 0 0 0余项科研成果应按其属性进行分类管理 ,重点促进现有 3 2 .67%可直接实行产业化的成果转化工作 ,注重农业增产增收是多项科研成果结合应用的系统工程作用 ;(2 )论证认为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示范推广模式为 :“农户 科学家 公司 市场”;(3 )根据杨凌农户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 ,注重用相应层次技术、资金要求的成果对农户种植、养殖产业的渗透和改造 ,树立农户科研成果转化致富典型 ,最终使全村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9.
张林海  殷勤 《中州学刊》2004,(3):166-169
<盐铁论>刑、德之争不是法治和人治之争,而是术治和德治之争,焦点是以德为本还是以"术"为本.应以"治道"理解法治.德治与法治是"治"的两种表述方式,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两种对立或并行的治国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