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为"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这并不正确.在诉讼中,证据并不就是事实.而事实并不是人.证据作为在诉讼中证明待证事实的根据,必须有物质形态,能够为人们去收集并向裁判者举示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诉讼中的证据与事实,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事实是证据的内容,而证据是事实的载体,"人证与物证"是证据的存在形式;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并不是证据,而是证据中蕴含的证据事实.证据并不就是事实,但证据必须蕴含事实.  相似文献   
2.
刑事侦查权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权概念的现有定义 ,均是形式化的定义。这些形式定义 ,对于简单了解侦查权的外在表现和属性 ,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 ,但是 ,只有把握住侦查权的实质 ,揭示侦查权的多重实质含义 ,才能准确定位侦查权 ,把握它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团结工会的命运几伏几起.短短九年里,它由合法成立到非法生存,由被军管到成为所谓“建设性反对派.”,最后,它把执政几十年的波兰统一工人党赶下台.波兰统一工人党成为第一个丧失政权和自己生命的社会主义执政党.统一工人党反对团结工会的斗争,直到党解散前夕,都在进行,但终究一败涂地.党解散了,在此基础上分裂出波兰社会民主党和社会民主联盟.随即,波兰社会民主党公开宣布自己是执政的团结工会的“建设性反时派”.  相似文献   
4.
在各种证据法体系中,基本上都承认"众所周知的事实"可以被法官进行司法认知.而如果以社会语义来确定司法场景中"周知事实"的内涵和外延,则很可能伤及个案公正和司法正义.为此,揭示"众所周知的事实"在社会、司法两种语境中的冲突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探讨"众所周知的事实"由社会语境向司法语境转化的程序机制,对于司法审判而言,不仅现实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5.
刑事发回重审制度在“79”刑事诉讼法和“96”刑事诉讼法得到了完全一致的规定,但该制度有悖于现代诉讼理念,在法理基础和社会原因上存在诸多缺失。根据我国刑事发回重审制度的司法实践,参照国外相应的成功经验,该制度应当废除,而不能寄希望于单纯外科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建设要依靠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最终要表现为一代又一代人民牢固地树立起共同理想,表现为一代代人民素质的显著提高,表现为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人民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者或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主体,精神文明则具有双重的意义——既是这活动主体的内在要素,又是这一主体活动的对象,这就意味着努力塑造优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体(这本身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成了有决定性意义的任务。正如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表明的,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依靠精神  相似文献   
7.
刑事发回重审制度在“79”刑事诉讼法和“96”刑事诉讼法得到了完全一致的规定,但该制度有悖于现代诉讼理念,在法理基础和社会原因上存在诸多缺失。根据我国刑事发回重审制度的司法实践,参照国外相应的成功经验,该制度应当废除,而不能寄希望于单纯外科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犯罪嫌疑人在国外刑事诉讼中作为重要诉讼主体,早已存在.在我国法学研究和刑事司法中,犯罪嫌疑人所占地位,长期以来都不重要,相应的研究颇为不够.犯罪嫌疑人在我国作为刑事诉讼主体和当事人,则是今年开始实施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下称现行刑事诉讼法或刑事诉讼法)新设的,他是原刑事诉讼法中的被告人被划分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而形成的一类具有独立特征的刑事诉讼主体.  相似文献   
9.
辩护权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辩护权的特征不只是专属性、防御性和绝对性,实际上它具有更广泛的特征,即普遍与至上性、"准公权性"、内容多样性、辩护权行使的二元分立性;辩护权需要有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保障,并且离不开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国辩护权发展的核心在于国家要切实保障辩护权,建立与国际通例相适应的辩护制度,确立沉默权制度和全面贯彻无罪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新刑事诉讼法已经开始实施,刑事审判制度和审判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对审判组织及其运行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特别是审判委员会这一法院内部的核心审判组织的改革,更显迫切,因为审判组织及其运行中的诸多弊端都与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种种缺陷密切相关.实际上,法院组织制度包括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早已提上日程,法院组织法修改稿也经反复酝酿,早在1995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在第十七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就提到,法院组织法修改草案将于1996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现在,法院组织法修正案仍未出台,关于法院组织的改革也存有不同见解,基于这种状况,这里就审判委员会的改革作些探讨,以期有助于法院组织法的修改,更有助于呼唤法院组织法修正案早日出台,生效,以推动审判组织制度和审判制度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