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学术思想多元化发展时期。期间玄学兴盛,佛道流行,而在两汉居于统治思想地位的儒学却衰落不堪。本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点、学术思想盛衰消长的客观情势以及儒学自身的状况去探究儒学衰落的原因,以有助于总结思想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心学是现代新儒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其哲学核心理论是心物论。本文从心物相即、心物合一、心外无物三个心学命题入手 ,分析了现代新心学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新心学的心物理论 ,表现了与西方唯心论不同的理论特色。把握新心学的心物论 ,可以把握心学理论的基本结构与中国唯心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在经过哲学的反思以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史是 2 0世纪发展起来的年轻学科。在近一百年的发展中 ,中国哲学史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就每个阶段发展中的内容、特征、得失作了力求简明扼要的阐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5.
唐君毅先生(1909—1978),四川宜宾人,生前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退休后,任香港新亚研究所所长,为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在港台有着广泛的影响,被誉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一代新儒者”,近年来,也引起大陆学者广泛的注意。他的思想有着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性。他对西方文化的综摄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杨,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对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拟就他综摄西方文化,继承和发展儒学精神方面,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常所说的“悔过自新”难以有效地发挥修身的功能。明末清初的著名儒者李颐将“悔过自新”改造为一种积极而简捷的修身思想与方法。通过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加以适时改造,“悔过自新”可以成为一种适合在当前社会进行倡导的修身思想。“悔过自新”的修身思想兼有理论性、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它在推动个人复归其善良本性从而实现“人与自身”和谐的基础上,能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就其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进程而言 ,有着不同的理论表现。它虽然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 ,但与民主思想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具有向民主思想发展的自然趋势。发掘这一思想 ,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民为邦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里最有价值的部分。“民为邦本”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有着切实的内容。古代的民本论者提出过关于制民恒产、使民与政以及化民以德的主张。在继《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文之后,笔者对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横向上作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9.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过去曾受到激烈的批判和全盘否定。本文在道德层面、政治层面和哲学层面阐释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并肯定了它的合理之处和在现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德的形上学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思想的核心。这一哲学理论, 以无执的存有论和执的存有论为框架.以良知的自我坎陷为纽带,贯通道德本体界和自然存在界 的阻隔,把儒家的心性本体论和康德的形上学结为一体,在海外有着很大影响。本文详细地剖析了 这一哲学思想,指出这一哲学理论是儒家道德的形上学在近代受到西方文化挑战的产物,其目的 是将西方文化推重科学的精神纳入儒家的心性本体论,重建儒家道德的形上学,以回应西方文化 的挑战。本文同时指出了这一哲学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