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加速发展宾县县域经济,在2002年7月2日召开的宾县县委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县委调整并确立了以“增加财政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开放式城郊型经济”为根本目的,走“工业强县、牧业富民、旅游带动、外力牵动”的路子,确保3—5年实现跨越式发展。沿着这条发展思路,全县各条战线、各部门积极寻求定位,力掘本部门、本战线助推县域经济腾飞的切入点,经过全县干部群众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各条战线的“绷紧绳套”,至2007年末:“工业强县”上,全县共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百万元项目157个,投资总额329亿元,仅宾西开发区就引进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70个,其中超亿元的项目32个,超5000万元的项目24个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新时期舆论引导的正确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开放性和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的观念日趋多样化,大众传媒通过"单向意见整合"使社会思想一体化已不可能,变革传统舆论引导方式势在必行.沿着历史文化脉络考察可以发现,以"单向意见整合"为特征的舆论引导源自文化精英主导的话语方式.还话语权予社会公众.让公众参与意见表达的舆论引导是传播社会学中"社会参与论"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调查也表明这种舆论引导方式更为有效.公众参与意见表达的舆论引导既与以共同体自治为特征的良好治理方式相适应.又与发挥公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的中央精神相一致,并与互联网带动下的交互式传播潮流相契合.因而是新时期传媒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3.
公共空间视域中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传播手段的出现与普及导致社会控制弱化,公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传统的单向度舆论引导方式变得无力。舆论引导要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就要适应和谐文化的构建要求,重构内含先进思维的话语体系,从而探索出一套可行且有效的操作模式。与整个中国信息传播事业的变迁同步,新时期的我国大众传媒不仅要发挥自上而下的传播信息、教育娱乐的功能,而且应成为下情上达、沟通交流的平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真善美、进行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视域中的舆论引导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权力部门向公众的传播,还包括自下而上的传播,即公众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和引导组织(政府)向公众期望的方面发展。在这种新的舆论引导模式中,媒体充当的是权力部门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民主国家普遍的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建设共同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其宗旨是塑造社会的公共精神,社会公正是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媒之价值核心.为此,大众传媒应着力于促进人权发展、限制公共权力、增进人民幸福、维护社会公平,并将重点放在培养社会公众特别是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农民的政治能力方面.  相似文献   
5.
6.
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决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思想宣传的过程实际上是宣传者与受众双方合作的过程,鉴于公共空间视域中的大众传播,视公众为必不可少的传播要件,因而聚拢民众是基于该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之前提基础.媒体要聚拢民众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就应当确立"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理念,强化自身公信力;加强媒体监督,当好公众利益的守夜人;搭建互动平台,提高媒体对公众的亲和力;提供增值服务,用服务吸引公众.  相似文献   
7.
赋予人生以价值和意义——也说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人文精神是有别于人文主义,与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有着紧密联系的一种立于现实去追求人生价值理想的观念形态, 是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全部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根本精神。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注重情感,诉诸体悟,崇仰个性,追求美好。弘扬人文精神有助于提升人格,改善思维,调节社会运行,矫正科学发展,使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更符合人类本来的目的性。现代人文精神综合了近代人类文化发展的许多新的思想成果, 从而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诸如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人际间的“宽容”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创新”等。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是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与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不同,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事实上的单向传播(灌输)模式,使双向对称传播(互动)得以落实,从而真正成为公民与政府、政权政治与政权外政治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即通过体恤民众,满足民众的精神诉求,培养民众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沟通协调中促进政府与公民相互间的了解、理解和信任,争取公民对政府的自愿合作与对政治的自觉认同,在社会上树立起公共精神品格,使自身成为引导民众、促进民主的"文化场"。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既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更为关注人本身,更有利于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尊重需求与认同需求;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着眼于让公众舆论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更有利于满足公众政治参与的需求;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更为关注人的生存与处境,更有利于公众缓释精神压力,增强社会联系。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传播无处不在的全民织网时代已经来临,自媒体业已成为聚合社会资本的新平台,做好自媒体策展有利于增加社会资本:自媒体以其承载的观念、品位促进参与式互动,会形成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兴趣的社群支持,进而形成向心力、渗透力,效益溢出则可使威权延展。也就是说,自媒体影响力源于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兴趣的社群支持。因此,自媒体要想形成一定影响力,关键在于让人融入与分享,应做好受众定位,分析用户特征与接受心理,以适当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上载内容,以便增加认同度与分享率,促进社群集聚与圈层传播。比如传播频次要适当,内容选择要独具特色,注意用创意赢得话语权,让视觉融入内容,打造"圈子",发展定制阅读等。  相似文献   
10.
刘西琳教授长期从事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学和研究 ,对科普工作也十分关注 ,是改革开放后我省最早从事科普宣传 的学者之一。 2 0 0 2年 3月 ,刘西琳教授受聘担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河南省志·科学技术卷》、《河南省科学技术志》两志的主编。由于工作关系 ,他系统地阅读并研究了 1 978— 2 0 0 0年河南省科学技术工作的资料 ,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科技工作的发展变化、成败得失以及与兄弟省市的比较 ,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时值我国“科技活动周”开展9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 1周年前夕 ,本刊记者就此话题对刘西琳教授进行了访问 ,现将刘西琳教授的答问刊载于此 ,以示对《科普法》颁布 1周年的祝贺与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