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本文试就清代前期河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作一概略考察。 在古代漫长的农业发展历史中,清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它给我们留下来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史志也很丰富。回顾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所走过的道路,探索其内部规律,剖析其经验得失,不惟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当前发展农业生产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我省的植棉和棉纺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保存下来的有关资料也很丰富,特别是府州县志,著录一方物产,具体可靠,是可资利用的珍贵史料。本文试图就明清时期河北植棉和棉织业历史作一初步考察,以期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裨助,并教正于大家。 (一) 棉花的种植自宋元以来已经在南方各省和陕西一带逐渐推广,具体到河北则在元末明初才开始传播。关于元代末年河北植棉传播的情况,因资料缺乏,无从考知。不过从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在接近河南、山东的河北南部地区,元末明初就已经开始种植棉花,当是事实。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引明《大名府志》说:“国家(指明朝政府)草昧之初,  相似文献   
3.
诗无达诂是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揭示了语内翻译过程中译者任意选择的主观倾向。由于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本质相同,但凡语内翻译中的断章取义,语际翻译中也同样存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发展进程中,译者主观上对译文内容和形式的任意选择比比皆是,林纾的译著可为典型案例。然而,译者的选择应当受到原文的制约,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作出最佳的选择,不可诗无达诂。  相似文献   
4.
从理解的历史性看翻译无定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世纪末中国的文学翻译伊始,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文学名著的重译现象层出不穷。对于文学名著是否该重译,众说纷纭,言人人殊,其论争的焦点实为名著重译有无定本。根据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著名原则——理解的历史性,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译本正是理解的历史性所造就的产物。由于历史赋予了不同的译者不同的"视界"和创造力,一个译本的出现正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诉求,是时代创造的一个新视界。因而文学名著翻译中唯一的定本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