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的族籍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蒙元史料中有关“回回人”、“答失蛮氏”、“本朱氏子 ,冒为西域回回人”、“回纥人”等记载的具体分析 ,论证了“回族说”的合理性。对自清代流行至今的“蒙古族说”的主要根据 ,如“蒙古青年王子传说”和“蒙古族化”等 ,进行了质疑和辩驳。  相似文献   
2.
对西夏文字的研究,至今仍有尚待涉足的秘境。作为佛国圣地的西夏,充当其精神世界最为重要内核的佛教,理应体现在西夏的全部文化过程,即文化内容及其结构的连续变化之中。有鉴于此,文章对佛教与西夏文字这一文化形式、序列、形貌的关系加以探讨,从基于佛教信仰的佛经译写是西夏文字创制的重要动因,以及西夏文字创制中佛教理念渗入等方面,追寻党项人在佛教信仰影响下思维的方法和特点,以求廓清西夏文字创制之谜。  相似文献   
3.
唐人孔颖达曾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毛诗正义》) 在学习我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赋、比、兴是其基本的表现方法,尤其是比兴与赋的结合及转化,乃是诗歌创作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创造和使用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族同源而异流的党项羌族,在自身悠久的历史岁月中,以不懈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颇为受人赞誉的,便是被称为与“汉典”(汉文经典)并美的“唐文”(唐古特文)即西夏文字(参见尹湛纳希《青史演义》)。  相似文献   
5.
儒学与西夏文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文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儒学的文化思想,已较全面地渗透到西夏文化之中;儒学的文化结构,也大都被移植到西夏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6.
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刺(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山西代县人,有《雁门集》行于世。在“舍弓马而事诗书”的西北少数民族诗人勃尔崛起的元代诗坛上,“文心绣腑,绰有风华”(潘是仁语)的萨都刺,文学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杨维桢《宫词序》);他的词,雄健高亢,被人推为“元词之冠”(林人中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回族文  相似文献   
7.
本文紧紧把握岩画所具有的记实、审美、寄托和象征等属性,结合对某些动物图象、日月星辰图形、男女交媾图以及人足印迹图等生动例证的具体剖析,着力阐释了贺兰山碧画的文化蕴涵。作者不仅指出了许多岩画是人类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宗教崇拜和生殖崇拜的产物,而且说明了不少岩画还反映着沉淀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的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嘉之际,在云南西部点苍山下,洱海之畔的大理县太和村,出了一个回族诗人沙琛。他与昆明的钱南图、晋宁的刘寄庵、赵州的师荔扉,洱源的王乐山诸人齐名,被人们统誉为“滇中人才”。 沙琛,字献如,号雪湖,“少负异才,长益刻苦自励”,性格耿介。他以名进士的身份在安徽做官,勤政爱民,秉公执法,深得百姓拥戴。他忠于职守,曾冒雨视察,抚恤受灾百姓。他组织居民,训练义勇保卫城镇安全的事迹,被传为美谈。他所历任的怀远、怀宁、建  相似文献   
9.
在有关晚唐诗人杜牧的学术性专著中,由王西平、张田二同志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牧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可谓独具风姿.该书250千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以集大成又溶和创见的史笔,对杜牧其人其文进行了既宏观亦微观的艺术把握,做出了合乎情理的科学论断和符合事实的艺术评价.《评传》为杜牧研究、乃至唐代文学研究,做出了可喜的贡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读后令人欣喜.在以往对杜牧的评价中,有两个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一个是在论其人时,如何正确把握事业心和功名心的关系;一个是在论其文时,如何正确把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评传》的作者深知此种情况,因而着实用力,要攻克这两大难点.  相似文献   
10.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刺的族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蒙元史料中有关“回回人”、“答失蛮氏”、“本朱氏子,冒为西域回回人”、“回纥人”等记载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回族说”的合理性。对自清代流行至今的“蒙古族说”的主要根据,如“蒙古青年王子传说”和“蒙古族化”等,进行了质疑和辩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