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传记文学自《左传》发端,至《史记》大放异彩,而今又呈方兴未艾之势。传记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历史的真实是其灵魂,艺术的魅力是其生命;二者的统一,即艺术真实,是其完美境界。那么,怎样达到这一境界?也就是说,怎样由历史真实而达到艺术真实?一部《史记》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与鉴赏方面,人们并不满足于对客体形貌的描摹,而是要把握其神情,尤其要深入到主体的内心世界去,把握其审美心态。这在文艺美学史上是一种进步。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顾太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自是透骨情语。徐山民‘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全袭此。然已为柳七一派滥觞。”暂且不评这段话和柳永词作的得失,单从心理美学的角度看,确是反映了我国诗词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趋势的。有人说诗话词话都是一枝一节,鸡零狗碎,感悟式的,缺乏思辨能力。其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谓予不信,那就请看清人朱庭珍因不满沈德潜(归愚)对谢灵运(康乐)、杜甫(工部)、柳宗元(柳州)的山水诗所作的表层评论,而对“诗有内心”即诗人审美心态和审美心理功能所作的精彩透析。他在《筱园诗话》卷一中说: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用来分析研究文艺的社会性质、地位和作用,是当前文艺理论界急需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问题。不久之前,朱光潜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1979年第1期《华中师院学报》,全文内容已写入《西方美学史》再版“序论”),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朱先生说马克思讲的上层建筑是不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恩格斯只在“较早的著作”中,“偶尔让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唯有斯大林“最明确”地指出“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甚至“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划起等号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回顾鲁迅在文艺理论领域里的建树,对于今天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鲁迅总结了血的经验教训,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从一位革命良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与此  相似文献   
5.
过去史学界、文学界一般都认为,黄庭坚是反对王安石变法革新的保守派。对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通过具体分析黄庭坚对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态度、贬谪广西的原因及其在广西的活动,对黄庭坚作出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按传统说法,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和港澳地区。文艺学的发生发展,跟文艺实践血肉相联,也踉民俗文化血肉相联,因为各民族民间文艺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岭南古代文艺学的总貌、特征及其在整个中国文艺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很有必要将它放到富有特色的岭南民俗文化圈里来考察。一、岭南民俗文化圈的特色要了解岭南古代文艺学的特征,则需先了解岭南民俗文化圈的特色。有的学者将中国划分为七大风俗文化圈:东北风俗文化圈、游牧风俗文化圈、黄河流域风俗文化圈、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青藏风俗文化圈、云贵风俗…  相似文献   
7.
探讨文学艺术的创新问题,需知思想内容上的创新是首要的,但是,只研究内容的创新,而不研究艺术形式的创新,却是不够全面的。作品中的社会主义内容,不仅带有全国的普遍性,而且还带有国际的普遍性,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十月革命就是俄国革命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宝库中,除了文气论、意境论、形神论等之外,还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虚实论,都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古代文论中的“虚”与“实”,是由先秦哲学中的“虚”和“实”、“无”和“有”借用过来的,始见于魏晋南北朝的文艺论著,中经唐宋发展,至明清日臻完善。由于“虚实”论被广泛地运用于概括总结各种文学艺术的创作经验,揭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艺术原理,反映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并能指导我们民族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活动,因此,有  相似文献   
9.
研究形象思维问题,如果不研究它的思维形式和逻辑规律,就不能算是把问题搞深搞透了。恰好在这个方面,朱丰顺同志的文章《形象思维逻辑论》(见本刊1981年第5期),把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现将我的一些不同看法也谈出来,以就正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