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彭树欣 《兰州学刊》2009,(9):171-173
随着文明的进程,文明的奴役问题也被提出来了。抗击文明,不是回到纯粹的自然,而是建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在于,反抗奴役,建立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文明的奴役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陶渊明的田园诗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彭树欣 《兰州学刊》2005,(5):338-339
梁启超认为社会教育能起到开启民智和"新民"的作用,并认识到报刊、图书、图书馆和学会的社会教育功能,还重视社会教育的大众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古代文学研究界发出了重写“文学史”和“重新确立学术规范”的呼吁。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来了,其中以罗宗强先生提出的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最为代表。  相似文献   
4.
以西方哲学为指导或工具,重构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导致原创性的中国哲学被肢解、破坏。鉴于此,我们提出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路径,即求真、创造、践行。求真是指对古代哲学文本及其思想的把握、理解尽量接近其本来面目;创造是指创建我们时代的哲学、创作哲学家个人的哲学;践行是指研究主体将先哲或自己的思想践履、通达于生活、生命中,并成就圣贤人格。其中,求真属哲学史研究,创造属"哲学研究"(即哲学创作),践行则是前二者的最终归宿。这一研究路径(其中也包括方法),不同于"以西释中"的认识论研究范式,乃紧扣中国哲学固有之理路、命脉而展开、发展,强调主客交融、道学合一、德言一体。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恒先》自2003年12月面世以来,其蕴涵的丰富的文学思想还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恒先》在文学发生论上的价值在于:一是对文学发生过程进行了最为详细的描述;二是将文学发生的最终根源追寻到形而上的道;三是重视文学发生过程中符号概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文化传播活动影响了其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梁氏的“文学新民”观念和文学界革命是在其开启民智的文化传播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二、梁氏文学创作的欧西精神与其西学传播活动密切相关;三、梁氏文学创作的大众化倾向源于其“觉世”的传播效果追求。  相似文献   
8.
彭树欣 《兰州学刊》2006,(12):166-167,107
对梁启超与“现代”文学观念(即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观念)的兴起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两条路线展开,一是对梁启超文学(文学观念)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一是对梁启超的文学观念及其形成过程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相对来说比较零碎,有必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现代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下对梁启超的文学观念作进一步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以便探讨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是如何兴起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