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道德超越性界定为道德行为的无私性、非功利性和自由性。道德超越性的实现取决于道德建设能否遵循三个规律 ,即道德建设主体人自身发展的规律 ,道德建设环境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本身的发展形成的规律。道德建设只有在实践中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才能实现道德利他对道德利己的超越 ,达到无私性 ;实现价值性道德对工具性道德的超越 ,达到非功利性 ;实现道德自律对道德他律的超越 ,达到自由性。  相似文献   
2.
彭焕彬 《理论界》2005,(3):133-134
道德教化是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对广大人民群众实施道德灌输,坚持“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道德教化是道德理论内容的灌输,是实施道德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人性发展的需要,这就启示我们,道德教育需要灌输,灌输的内容必须尊重人性,符合科学性;道德教化是一项教育活动,成效的关键在于“化”,“化”的关键在于教育途径的多样性,这就启示我们,道德灌输的实效关键在于途径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彭焕彬  文剑辉 《理论界》2007,1(5):146-147
知、情、意、行是德育的基本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传统德育过程认为道德认知教育是基础,道德情感培育是目的和手段,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关键,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培养目标。青年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在道德人格认知方面必须强调道德理想和道德责任;在道德人格情感方面必须强调人格信仰对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在道德人格行为形成方面必须注重把道德要求制度化及努力建立奉献与回报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