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彭秀兰 《学术探索》2012,(2):186-188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的重要主题,这对我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同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原则,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中的个性价值特征是“以个人为本位” ,强调每个人都有价值 ,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这种个性价值表现在现代各个层面 ,如尊重隐私、崇尚自立、勇于表现、追求自由、独立思考、竞争意识强、富有幽默感等。这种个性价值使人们追求多元化 ,促进了创新、发明 ,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很多危害。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之所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主观条件。他不仅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改革,而且以其丰富的阅历、顽强的意志亲自指导了改革,并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作为一代伟人所从事的创造性历史活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4.
站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态维度,结合有关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研究,蕴涵在马克思文本中的生态理论大致可概括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联系起来的,本质上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以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四个方面。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不管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还是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或者是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