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浙江历经数千年来的开辟教化,至清代其文化已奠定了极其深厚的基础。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说:“浙江与江南——江苏、安徽同为近代文化中心点”。“实近代人文渊薮,无论何派之学术艺木,殆皆以兹域为光焰发射之中枢焉”。那么,清代浙江学者在学术上有何成就呢?其学风有什么特点呢?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宋代浙江学风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发达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术十分昌盛,门派林立,人才辈出。但就学风的地理分布而言,以浙江最为兴盛。在黄宗羲所著的《宋元学案》一书中,宋代浙江学者达527人之多,其人数远远超出号称学风发达于时的福建和江西。有鉴于此,本文试就宋代浙江学风的源流及其特色,概括地作一阐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文化重心的转移现象,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课题。在五代十国以前,北方的中原地区基本上是我国文化的重心。到五代十国、北宋前期,中国文化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至南宋时,中国的文化重心移到了南方。从此以后,历经元、明、清三代,乃至近代,中国文化南重于北的局面,基本上没有改变。那么,为什么在南宋时期会出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现象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4.
吴越文化的研究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吴越文化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什么特点,当前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推进吴越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本文拟作粗浅的综述和评价,以期对吴越文化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鉴。一、五十年来吴越文化研究的成就位于长江下游的吴、越两个民族,在我国的远古时期,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与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交相辉映,使长江流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又一摇篮。早在三十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藏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以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举世瞩目的深远影响.在漫长的历史中,先人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藏书文化,在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文化重心的转移现象,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课题。在五代十国以前,北方的中原地区基本上是我国文化的重心。到五代十国、北宋前期,中国文化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至南宋时,中国的文化重心移到了南方。从此以后,历经元、明、清三代,乃至近代,中国文化南重于北的局面,基本上没有改变。那么,为什么在南宋时期会出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现象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浙江与日本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时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时,浙江是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而日本的文化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双方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下面,作者就宋代浙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亮是我国南宋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高度重视人才。在他的许多奏议、诗文、书信中都大量谈到人才问题。有些真知灼见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陈亮人才观的产生和对人才重要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大禹与浙江文化徐吉军徐吉军,男,1961年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大禹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者。相传他“续鲸之业”[1],不仅一统九州,而且还是一位有功于民的贤君。大禹治水,就是历史上流传极广的一个有关大禹主要功绩的民间传说。...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藏书史的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藏书史的内涵,大致可以分为藏书的搜求、图书鉴别、图书校勘、藏书抄补、图书储藏、藏书传录、藏书刊本、藏书题跋、藏书用印、藏书保护、藏书建筑、藏书编目、藏书思想、藏书毁散等部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促使藏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