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建疆“内审美”理论的提出与建构,是对审美历史中既有的、却又被遮蔽了的审美形态与审美经验的理论概括,是立足于美学史的创造.内审美理论发现了审美的另一世界和中华美学的识别标志;在审美形态上突破了李泽厚的“悦志;;悦神”说;在审美本质上突破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在审美功能上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救赎理论.内审美具有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上的普遍意义,是审美理论研究的新拓展和新境界,预示着未来美学的发展方向,彰显了中国美学研究中理论建构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3.
《楚辞》中景物描写具有三个审美形态特征:一是自然山水对诗人心灵的舒泻与治疗,加深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亲和,使景物描写初步呈现为对象化的特征;二是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总是不断通过空间的转换来缓释心灵,又使景物描写呈现为流动化的特征;三是受楚地巫觋文化的影响,自然景物与诗人感伤的心境互渗映衬、缱绻缠绵,使景物描写呈现为神灵化的特点,从而使诗歌生成为一种独特的天地神人共舞的审美境界.《楚辞》的景物描写虽总体上仍服从于诗人主体的抒情言志,尚不具有独立的审美地位,但却有其独特的审美形态价值,显示了古人山水审美意识的端倪.  相似文献   
4.
论叙事学视域下的"叙述话语"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话语”是当代叙事学理论所关注的重心。“叙述”与“叙事”所指不同。叙述话语即“某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叙述时间、人物、叙述者及其视点是研究叙述话语的几个要素,体现了叙事学的文本研究特点。在当下西方文论频繁更迭的大背景下,其理论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重估叙事学尤其是“叙述话语”的理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大威 《社科纵横》2006,21(8):125-12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文学发展的中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生成(becom ing)为“情”、“景”关系。作为古典诗学的元范畴,意象集中体现了情与景的隐喻性关系;意境则彰显了情、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情景空灵是其本质特征。由于各自所指和哲学文化背景不同,意象、意境作为审美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美学意韵。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乃是道、禅美学共同作用的结果。禅宗美学以其强调对"心灵"的直观,而在意境的创生中具有逻辑在先的突破性地位;道家美学以其强调对"自然"本身的直观,而为意境的创造积淀了情景合一的言说模式,具有时间在先的意义。意境的生成,经由了从直观"自然"到直观"心灵"的"向内转"。由道而入禅的背后,是心灵主体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