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科学研究的现状如何?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这是目前广大史学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历史科学的研究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至少有如下六个方面是不相适应的。一、指导思想不适应。历史研究为谁服务?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建国初期,曾提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现实阶级斗争服务的口号,这对改变当时历史研究方向、扭转脱离实际的学术风气、强调历史科学的党性、阶级性无疑是有益的。但这一口号后来被教条主义的鼓动、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变成了推行极左思潮实用主义的工具,最后,终于衍变、孵化出了四人帮“影射史学”这一怪物。三中全会以后,历史科学领  相似文献   
2.
对19世纪末酝酿20世纪初爆发的辛亥革命如何论定?这几乎是多余的问题.辛亥革命胜利了,它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结论;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因为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这也几乎是学术界的共识.然而,笔者以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没有失败.相反,作为运动本身,正以其巨大的惯性,以新的形式,排除一切阻力,继续缓慢地向前发展.所谓的“辛亥革命失败”,其实只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一派在取得辛亥革命胜利后,在新的政治角逐中遭到失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反洋教斗争中的爱国主义困惑》及《义和团运动和古典爱国主义的终结》等拙文中,曾对爱国主义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索,提出“古典爱国主义”和“新爱国主义”的概念。并对古典爱国主义的形成、内涵、特征进行了不成熟的阐述。由于篇幅限制,对新爱国主义的问题未及展开,本文拟继续对此发表一点粗浅认识,以便向专家、学者请教。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中国的汉唐文化曾对“大和民族”的开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步入近代,日本民族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异军突起,日益强盛。而中国则蹒跚不前,反而落后并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侵略对象。从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的台湾起,至1945年中国抗日胜利止,其间,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蚕食,中日之间的小规模冲突和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反洋教斗争反映了农民阶级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但认真分析,相当一部分教案中农民反教并非如此。他们只是从狭隘的现实经济利益、传统习惯出发,希望将洋教士赶出本乡本土便万事大吉。近代农民的爱国主义有一个觉醒过程。排外主义不是爱国主义。只有当农民自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产生危机意识,将反教斗争和保卫国家或保卫清王朝联系在一起时,才表明他们的反教行动具有爱国主义的性质。以往对教会势力的研究只注意到西方洋教士,而忽视了大批入教的中国农民,特别是其中的地痞流氓恶势力。引起教案冲突的人员除少数为恶的洋教士外,相当一部分为恶的主体是入教的中国人。故教案冲突除跟洋教士的矛盾外,还有入教与未入教的中国农民内部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传统内乱、斗争在近代的特殊继续。是中国乡村社会封闭、落后以及历史上充满斗争的特点所决定的。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既要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也要注意反省解剖民族落后性。  相似文献   
6.
薛幅成是晚清改革思想家中的重要人物。笔者在80年代末参与撰写《江苏史纲》的过程中,将无锡薛福成(1838—1894)与吴县冯桂芬(1809—1874年)、王韬(1828-1897年)、镇江马建忠(1845-1900年)合称“江苏改良派四大家”.因而有所涉。当时虽有一些薛福成的研究成果问世.但阅后均无深刻印象。今见丁凤麟先生近40万言的《薛福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评传》).奉读之余,深感此书将薛福成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具体来说,该书具有如下特点:写真述实,丰韵毕现…  相似文献   
7.
《民权初步》是孙中山的重要理论著作《建国方略》一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并列。可是多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民权初步》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中民权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民权主义中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和民主自治的基本精神;它是孙中山在民国初年为广大人民群众即将进入民主参政议事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规范的精心建构;它是针对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之下,从无民主参政议事民主集会结社意识可言的落后状况提出来的。希望通过《民权初步》的贯彻,养成民主参政集会结社的自治意识和自觉、自律、理性、文明习惯,促进人的现代化。它具有积极意义,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要彻底贯彻执行是不可能的,企冀以此作为改造当时社会现状的主要手段,更是一种空想。  相似文献   
8.
从抗日战争看爱国主义的全民性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表现的爱国主义具有全民性本质,这一时期不存在某某阶级的爱国主义。至于抗战中代表不同阶级的政党、团体对抗日所持态度、政策的差异,这不说明他们的爱国主义有阶级的差别,而是说明他们在处理民族国家利益和党派利益关系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被疏忽的课题:毛泽东与中华爱国主义徐梁伯自毛泽东逝世以后,关于他的思想、理论的研究,“不但在中国,在世界也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国外已经发表的论著数以千计。”①国内发表的论著更是不胜枚举。但笔者发现,所有这些论著都极少涉及毛泽东对中华爱国主义理论的伟大贡...  相似文献   
10.
对民国时期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较棘手的问题。文章认为不应简单地以政治意识形态划线 ,并作为评价民国人物的唯一标准 ,而是应该与评价古代近代人物一样 ,根据其是否有益于全民族国家人民的最高利益 ,是否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 ,以及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个人社会实践的道德品质作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