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封建的本义 中国古籍中的"封建"并不是指一种意识形态,封建原本是先秦时代游牧奴役农耕的一种方式,这就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封建"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漫说哥萨克     
《哥萨克的末日》(新星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作者王天兵先生曾邀笔者一起探讨过苏联哥萨克的源流。王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且有长期旅居美国的经历,不过他仍遗憾地说:“我对古代欧亚草原的历史、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以及俄国哥萨克的源流感兴趣有十多年了,但这是个偏门、冷门,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我都没能接触到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即使对此有兴趣的人都极少。我撰写《哥萨克的末日》时,对于哥萨克的历史,竟没能找到可以与之探讨的人。即便这书出版后,也没有发现这样的对象。”王先生说,笔者是他第一次发现国内也有可与之交流探讨的人。  相似文献   
3.
你祭拜的黄帝他不是汉民族,他也不说汉语;夏商周秦的创建者们都不说单音节的汉语;蚩尤是金发碧眼的印欧人种;汉民族是奴隶出身,他们原本不在黄土高原上;华夏文明是狂暴的黄河投射出来的影子;礼制的本质是奴役,造就根深蒂固的奴性;丝绸之路其实是一条文明之路;汉字起源于多音节的阿尔泰语,甲骨文原本是多音节读音;古代汉语是古人说的"洋泾浜英语"……当你听到这些话、读到这样的文字时,会惊诧不已,会觉得这些简直是信口开河,是天方夜谭,是故作惊人之语的哗众取宠,是对华夏文明史知识的无知和轻慢。然而,这些恰是民间学者徐江伟所要告诉读者的。徐江伟近作《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未出版)从人类学和语言文化学的维度契入,考究了东方文明起源、华夏文化的特色与内涵。作者以全新的理论视角,试图揭开有关东方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真实的历史之谜。其立论是高远的,想象是大胆的,推理是审慎的,结论是夺人耳目的。或可说,徐江伟的研究对华夏文明史及汉字史的传统研究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值得学界关注。本刊从本期陆续选刊《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部分内容,期待反响。  相似文献   
4.
一、可疑的大禹治水故事夏后是中国第一个有起讫记载的朝代,开创者名叫禹,史称"夏禹",他是黄帝的后裔,可信,因为在游牧社会里没有高贵血缘而进入贵族行列的可能性本不存在,那是由游牧文化的血缘特性决定了的。"夏后"应该读作hogou,即"回鹘",读音已经显示出民族背景。"夏"应读作ho,这是古音,吴越方言如此读法,"后"读"诟"音,也是古音。  相似文献   
5.
一、汉字的起源 当我们在水边散步的时候,看到水底下黑黝黝的水草随水流飘动,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遐想:水草原本生长在岸上,后来被水淹没,慢慢适应了水中的环境,最后变成水中之草……大地上草木繁多,生长丰茂,相比之下水草显得单调多了,  相似文献   
6.
满洲女直除了奇特的猪崇拜习俗之外,还有奇特的鹊崇拜,他们认定自己的祖先从鹊而来,他们都是乌的后裔。  相似文献   
7.
一、礼的起源 “礼”(褴),象形会意字,本义是祭祀,器皿“豆”上面摆放着供品,祭祀之时,享祭的祖先牌位位置有定数,前后高低都有定分,因为历代祖先也是有高低等级的。另一方面,参与祭祀的入所站立的位置也有严格的规定,所有人都按照血缘关系不同立于祭坛的不同位置上,这就键“礼”,其引申义就是尊卑等级关系。  相似文献   
8.
黄帝的历史记载与文化内涵都指向了阿尔泰游牧民族和他们固有的原始萨满教。历史上也只有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延续着以黄为号的习俗,这种文化遗存还延伸到了整个欧亚大草原。但黄帝轩辕名的女直语含义指向了黑,尚黑也是萨满教的特征。黄帝名号中两种文化内涵的交汇重合已经锁定了他的阿尔泰游牧民族背景。  相似文献   
9.
一、龙的起源 龙由猪而来,有猪崇拜习俗的女直先民创造了龙,龙的确不是农耕汉民族先民固有的图腾,解读女直先民的猪崇拜习俗,可以成为打开华夏文明起源奥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一、从改娃看单音节化的不可抗拒性阿尔泰游牧民族说多音节语言,他们的族名姓氏几乎都是多音节的,但入主中原之后最终都放弃了古老的多音节姓氏,改为单音节汉姓了。即使暂时以多音节状态停留在汉姓中,汉姓中的双姓姓氏历史上也呈不断减少的态势。是什么力量促使改姓现象发生的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双姓慢慢消失的呢?应知这些多音节姓氏原本是身份地位的符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