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6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1.
文艺创作是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多层次、多水平的心理因素的整合。过去,我们只承认并看重理性因素对创作的意义,否定并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因此,难免有片面性。巴尔扎克说:“艺术家无力控制自己,  相似文献   
2.
视人道主义似蛇蝎、如猛兽,一概斥之为资产阶级货色,必欲歼之而后快,固然是错误的,必须加以反对;不加区别地谈论各种人道主义,宣扬一种超时代、超阶级的人性论、人道主义思想,也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发表在1983年1月17日《文汇报》《为人道主义辩护》一文,就是后一类文章。尽管作者一再申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道主义,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些人道主义是有区别的,但他说,这种区别, “只是一种人道主义和另一种人道主义的区别,而不是人道主义和非人道  相似文献   
3.
文艺理论转型期的重要成果———评林兴宅《象征论文艺学导论》戚文卿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界要求改变传统文艺学思想体系的陈旧落后性,克服教条主义的影响,更新观念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并陆续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论著。其中,林兴宅同志就是引人注目的一位。自80年代...  相似文献   
4.
随着意识与存在关系两条哲学认识论路线之争,美在心在物之争也继续了千百年。本来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思想的诞生,已为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解决的线索,可是由于思维的惯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美学,依然是相当普遍的方法论倾向。在我国,认为审美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意识活动,这一观点在美学界仍占统治地位。美并不是客观实在,不是对象固有属性的主观反映或映象。审美作为精神消费活动,美感作为主体对对象的感受、体验,是主客体价值关系的表现。美作为价值判断的形容词,用来指称功利感还是形式感,取决于主体成长的水平和心灵意向的变…  相似文献   
5.
形式需要可分为从对象上直观自身的需要和形式创造需要两种,对现代审美和艺术活动而言,后者具有本质意义。当人类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形成一定的形式建构能力,并在目的实现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自由精神意向,为了实现对现实的能动超越,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达到自由境界,在精神上,必然会产生一种通过形式化的世界图景的创造表达主观心灵意向的要求。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精神意向的最佳方式,因为真正的自由,只能在物质生产的彼岸,即精神创造领域才有充分实现的可能。形式作为一种需要,是在精神上进行形式创造的需要决定的,是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艺术:从自然表情到符号创造戚文卿(吉林师范学院)一关于艺术发生发展问题,历来存在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分歧。经验主义强调事物发生发展的进化性、过程性,否定物质形态演化形成的差异性、阶段性,因而不主张为艺术的发生定下时刻表。理性主义强调阶段性而否...  相似文献   
7.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在本世纪20年代被发现,30年代刊布于世后,其中关于“美的规律”的论断,一直是马克思美学文艺学思想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热点.这是必然的.因为这一论断,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居核心地位.正确理解它,不仅有助于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对审美本质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审美发生的诸多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见解是自然进化论和社会创造论,前者以达尔文的思想为代表,后者以马克思的思想为代表.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人和动物的表情》等著作中,数次提出高等动物具有审美活动萌芽的见解.作为例证,他举出大量动物中存在的性吸引、性选择的观察事实,如禽类的雄性在求偶时积极向雌性炫耀华丽的羽毛,以激起对方的性欲,他认为这就是审美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现实性哲学,把艺术的存在仅仅理解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这一哲学对现实的革命批判精神是相悖的.艺术生产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是出于人类确证自身、发展自身的需要,科学的认知活动在其中只居手段地位而不是目的性体现.艺术只有以能在的方式存在,对现实进行超越,才能与人的存在方式相适应,具有重大的人性意义,才有存在价值.这是马克思艺术美学思想的精髓,是我们今天研究艺术问题不能忽视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人的恋旧情绪是人类惰性的心理根源,中华民族对传统的迷恋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根源。传统是精华与糟粕搅拌在一起,为了发展必须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纵观古今,从来没有永恒不变的精神价值,传统中有用部分,也会随时间的流逝,不断改变其作用。艺术作为精神活动的产物,其本质是自由的、创造的。逆变心理是劳动创造作用的生成物,是艺术创新的不朽动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